为传播食品科学知识,引导青少年建立健康饮食观念,7月25日上午,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走进中铁科工江夏基地爱心托管班,为44名小朋友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五谷杂粮大发现”的食育课堂,活动通过观察、影像、创作、实践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带领孩子们探寻五谷杂粮的奥秘,深入了解其来源、营养价值及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在互动体验中收获关于食物的科学认知。
图1 蔡含娜讲解五谷杂粮类型(吉薇 摄)
初识杂粮:在观察中触摸自然的馈赠。“这是我早餐吃的燕麦吗?”“红豆圆圆的,和我奶奶煮的红豆粥里的一样!”孩子们的讨论声中,藏着对日常食物的重新认知。当被问及“这些小颗粒从哪里来”时,他们从最初的茫然,到在引导下联想到田野、土地,逐渐明白眼前这些熟悉的食材,实则是大自然与农耕劳动的结晶。通过触摸与观察,孩子们不仅记住了杂粮的外形特征,初步理解了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与身体健康的关联,懂得了“清洗杂粮是为了赶走小虫子和沙土”的卫生意义,更近一步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图2 马丽洋讲解五谷杂粮溯源(吉薇 摄)
溯源之旅:在影像中读懂粮食的旅程。“从田间到餐桌”这一视频展示环节,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食物来源的窗户。当屏幕上出现水田中沉甸甸的稻穗、旱地里随风起伏的小麦、豆荚破裂后滚落的红豆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惊奇的光芒。“原来大米是从稻子壳里出来的!”“小麦要经过好多步骤才能变成面粉!”这些脱口而出的感叹,正是认知深化的体现。让孩子们从被动观看转为主动思考。他们在回忆“稻子变大米”的去壳过程中,理解了加工环节对食物安全性的重要性。此刻,粮食不再是餐桌上的食物,而是一段包含种植、收割、加工的漫长旅程,孩子们在心中默默记下:每一粒粮食都凝结着汗水,值得珍惜。
图3 小组作品合影(张寒寒 摄)
创意创作:在艺术中发现杂粮的多元价值。“杂粮艺术大师”这一互动,让孩子们在创作中解锁了杂粮的新身份。当小米被用来勾勒太阳的光晕,红豆化作画中果实的嫣红,燕麦摇身一变成为树干的纹理时,孩子们惊讶地发现:这些能吃的粮食,还能成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创作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与想象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着营养知识。“我用了红豆,老师说红豆能补铁!”“我选了燕麦,它可以帮我们消化!”他们一边粘贴,一边分享着刚学到的知识,将“不同杂粮有不同营养”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记忆。活动结束后,看着自己用杂粮完成的画作,孩子们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成就感,更有对这些“小颗粒”的全新尊重——它们既能滋养身体,也能装点生活。
本次“五谷杂粮大发现”食育课堂,让孩子们在观察、思考、创作、实践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食物的来源、营养的价值、安全的准则。他们学到的不仅是关于杂粮的常识,更是对食物的敬畏、对健康的重视、对生活的热爱。未来,“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团队将继续聚焦日常食材的健康密码,开发更多贴近生活的科普内容,打造沉浸式、互动化的知识传播平台,让饮食营养科学走进千家万户,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贡献专业力量。
通讯员:吉薇 张寒寒 赵悦涵
审核:周紫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