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四日,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的同学们走进西北特变电工天池能源的将军二号露天煤矿,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西北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实地走访矿山破碎站、皮带运输系统、储煤仓及火车装载站等核心生产单元,学子们深入探究煤炭生产运输全链条,为区域能源产业发展注入青春智慧。
在矿山破碎站现场,巨大的矿石经多级破碎设备的精准处理,完成从原生矿料到标准粒度的转化。技术人员向同学们介绍,"西北矿区矿石硬度高、开采规模大,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破碎系统能根据矿石特性动态调整参数,效率提升30%以上。"同学们结合专业知识,与工程师就设备能耗优化、粉尘治理技术展开探讨,提出将新型耐磨材料应用于破碎部件的创新设想。
沿着蜿蜒的皮带运输系统,同学们见证了千米长的运输廊道如何实现矿石的连续化、智能化输送。这套贯穿整个矿区的"钢铁动脉",日均运输量超十万吨,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故障预警与自动纠偏。在交流中,同学们发现西北矿区冬季极端低温对皮带柔韧性的挑战,随即查阅资料,提出采用石墨烯复合涂层提升耐候性的解决方案,获得现场技术人员的高度认可。
走进智能化储煤仓,巨型筒仓内井然有序的存储场景令人震撼。工作人员介绍,这里采用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可实现储量实时监测、温湿度智能调控,配合全封闭防尘设计,有效降低煤炭损耗与环境污染。同学们结合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现状,提出利用光伏发电为仓储设备供能、构建零碳仓储的绿色方案,为矿区节能减耗提供新思路。
在火车装载站,全自动定量装车系统正以每分钟百吨的速度将煤炭精准装载至列车。同学们深入了解到,作为"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该站点日均发运量达500车皮,对保障全国能源供应意义重大。大家围绕提升装载效率、优化列车调度等问题展开头脑风暴,提出建立多源数据融合的智能调度模型,以减少列车空驶率。
此次实践中,同学们将专业所学与西北煤炭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累计提出技术改进建议12项,形成3份可行性分析报告。带队老师表示:"同学们用创新思维为传统能源产业注入新动能,未来我们将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研究成果在西北矿区落地转化。"通过此次实践,青年学子们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能源保供使命,纷纷表示将持续深耕专业领域,为西北煤炭产业绿色转型与国家能源安全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