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逾300米的矿坑边缘俯瞰巨型电铲轰鸣作业,在覆满新绿的排土场上触摸重生土壤的温度——7月4日,西安科技大学“北疆青锋,能源报国实践团” 师生深入大唐国际胜利二号露天煤矿腹地,通过沉浸式实地参观,见证了黑色煤炭与绿色生态共生的现代奇迹,将生态矿山建设的抽象概念转化为鲜活实践。
在开采前沿: 当满载300吨煤岩的无人驾驶矿卡从身边平稳驶过,采矿工程专业学生陈立紧盯其激光雷达避障系统。“传统印象中尘土飞扬的矿区,竟实现了无人化清洁运输!”工程师现场揭秘:矿区投入47台新能源矿卡,配合5G智能调度中心,使作业粉尘排放下降70%。学子们俯身观察爆破预裂钻孔的防尘水幕装置,如同给矿岩“敷面膜”,从源头锁住粉尘。
在生态修复示范区: “这片草场三年前还是裸露的排土场!”环境科学学子蹲在及膝的草丛中,拨开苜蓿草发现固氮微生物菌剂注射标记。技术负责人抓起一把黝黑土壤讲解:“我们采用表土剥离、腐殖质再造、草灌乔立体种植三阶修复法。”远处边坡上,沙棘与樟子松组成防风固沙矩阵,实时监测屏显示:修复区植被覆盖率达87%,野兔、百灵鸟等12种动物重现矿区。地质专业王颖抓起手机扫描植物二维码,即刻弹出该物种的固碳数据:“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矿山!”
在水循环中枢: 实践团站在泛着粼光的复用水池旁,见证浑浊矿泉经磁分离净化变为清流。工程师打开智能云平台:“生产废水100%循环用于抑尘灌溉,雨水收集系统年蓄水15万吨,相当于再造一个高原湖泊。”当参观至“光伏+生态牧场”试验田,成群的绵羊在太阳能板下啃食牧草,学生李然惊叹:“闭矿土地转型方案竟已落地,未来这里就是新能源生态农场!”
在青年与未来的对话现场: “复垦土壤如何抵抗零下40度严寒?”面对学子追问,技术员搬出实验室培育的耐寒草种:“我们筛选本土羊草基因,用微生物毯为根系‘盖棉被’!”参观尾声,师生将西科大培育的固沙植物幼苗栽入试验田。环境学院张教授捧起再生土感慨:“这捧土里有生态理念的种子,更有能源报国的希望。”
此次实地探访是西安科技大学北疆青锋,能源报国实践团践行“两山”理论的关键行动。当夕阳为复垦草坡镀上金边,年轻的能源人们站在矿坑观景台凝视远方:满载煤炭的列车驶向能源动脉,身后的排土场新绿已连成草原。在这场乌金与青绿的对话中,学子们触摸到中国能源绿色革命的强劲脉搏,更坚定了以科技创新守护山河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