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露天开采遇上草原生态保护,如何实现"绿意"与"乌金"的和谐共生?7月4日,西安科技大学"北疆青锋,能源报国实践团" 师生带着这一时代命题,深入大唐国际胜利二号露天煤矿,聆听了一场聚焦"绿色矿山建设与生态保护"的专题报告,在广袤草原上见证了现代能源企业的生态担当。
在矿区生态监测中心,胜利二矿环保技术负责人以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影像,为学子们揭开了绿色矿山的建设密码。报告系统阐释了矿区生态保护的立体化实践:
"我们脚下的复垦区,已检测到狐狸、野兔等十余种野生动物回归。"工程师指着实时生态监测画面介绍。当报告中展示通过卫星遥感建立的"矿区生态健康指数模型",以及利用微生物技术加速土壤改良的科研成果时,实践团成员纷纷举起手机记录。"复垦植被如何抵御极寒气候?""剥离表土的养分流失如何控制?"——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王雨欣的提问引发热烈讨论。技术团队用"草种基因改良技术""腐殖质层定向保育"等实例解答,让学子们看到科技赋能生态修复的硬核力量。
"过去认为煤矿是生态'伤痕',今天却看到它正在成为草原生态修复的'样板间'。"实践团成员在交流中感慨。带队教师指出:"这场报告颠覆了学生对传统煤炭生产的认知,绿色矿山建设正是'能源报国'在新时代的核心内涵。"
此次专题学习是西安科技大学北疆青锋,能源报国实践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一课。当满载煤炭的列车驶向远方,身后的排土场新草已没过脚踝——在这片流淌着黑色能源却跃动着绿色生机的土地上,青年学子们触摸到中国能源产业绿色转型的强劲脉搏,更坚定了以科技创新守护山河的使命。据悉,该实践团后续将结合矿区生态数据,开展"西部露天矿生态修复技术路径"课题研究,让北疆之行结出科研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