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湖南一师学子开展湘乡方言调研:聚焦代际传承,探寻保护新机

时间:2025-06-30 09:21:34 关注:

  6月29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红途寻迹·东山筑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深入东山社区、嘉亨茂商场及镇湘楼等地,围绕湘乡方言特征词汇的代际传承困境与协同保护机制展开研究,同时针对方言中“吃”字的用法开展专项调研,以实际行动守护地域文化根脉。

  实践团综合运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深入街头巷尾、商场楼宇,对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群进行调研。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方言的认知和使用情况存在差异,实践团分别针对青少年、中年群体、老年人设计了差异化问题。

  对于青少年,着重了解他们对方言词汇的认知程度与使用习惯。比如询问他们是否知道“檐老鼠”(蝙蝠)、“螺拐”(脚踝)这些特色词汇的湘乡话说法,是否理解其含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会主动使用等。针对中年人,聚焦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方言与普通话的切换场景。像在和父母聊天时,使用“满满”(姑姑)“米子糖”(冻米压制的传统糕点)这类词是用方言还是普通话;和孩子交流时,会不会根据场景刻意切换语言。而对于老年人,则深挖方言背后的民俗文化记忆。例如让他们讲述“吃豆腐”“吃冤枉”这些带“吃”字俗语的含义,以及这些说法的来源和在过去生活中的使用场景等,同时了解他们记忆中那些现在几乎听不到的方言词汇。调研内容广泛,既涵盖“呷饭”“呷酒”等“吃”字相关的高频方言表达,也涉及“满满”“ 箢箕”等特征词汇的代际传递现状,全面捕捉方言传承过程中的“断层”与“痛点”。

  初步调研结果显示,湘乡方言正面临“用得少、传不深”的双重挑战。在代际传承方面,年轻一代对方言较为疏离。多数青少年日常交流以普通话为主,虽然能听懂部分方言词汇,但完整表达方言的能力显著弱化。社会环境的变迁对方言造成了冲击。城镇化进程中,外来人口涌入,商业文化盛行,普通话在交流中的主导地位愈发凸显,进一步压缩了方言的使用空间。湘乡市区一些新建的商业区域,人们交流基本都使用普通话,方言鲜有人提及。作为湘乡本地人的实践团成员刘婷婷表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与民俗智慧。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保护方言不仅有助于延续文化根脉,还能为文旅融合、本土品牌建设注入独特活力。

  从“通语通心”到“方言守护”,湖南第一师范的学子们深入乡土,用脚步丈量、用调研凝聚共识。此次实践为湘乡方言保护提供了实证依据,彰显了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中的责任担当。随着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这场“带着乡音的文化接力”,有望为乡村振兴增添更具温度的精神底色。

作者:姜圣音 来源:大学生之声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