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筑牢当代青年“能源报国·能源强国”的理想信念,“Mg-Li”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8日赴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及地质展厅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展览、聆听讲解等方式重走总书记考察路线,重温总书记关于“端牢能源饭碗”的殷切嘱托。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广场雕塑前合照 山东理工大学孙萌提供)
一、循总书记足迹,悟油田创新发展之路
实践团成员首先抵达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厅。胜利油田工作人员率先接待实践团,表示此次活动安排讲解员全程跟随讲解,希望大家学有所成。讲解员首先表示欢迎大家,然后为大家播放了一段名为“一脉相承向未来:胜利油田的足迹与总书记的指引”的视频,其生动再现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时的场景。随后,在大厅技术展板前,讲解员向实践团介绍了胜利油田的三项“杀手锏”技术,“总书记对油田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非常感兴趣,看得认真、问得仔细。”每一项都彰显着“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底气。接着,讲解员介绍了基础突破开采出的页岩岩芯,对比砂岩说明了页岩特性,并展示胜利油田与国外的页岩油样本,体现了开采难度。最后,讲解员介绍了自主研发的化学药剂。讲解员带领大家重温一遍总书记走过的路,重温历史,让实践团成员仿若置身于当年总书记视察的场景之中,深刻体会到那段历程所蕴含的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大厅聆听讲解 山东理工大学李颖能提供)
二、深观展厅:解析地质,体悟坚守初心
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移步于胜利地质展厅。讲解员首先为大家讲述了胜利地质展厅的基本情况:展厅是中国石化红色教育基地,面积约216平方米。随后,讲解员讲述了总书记2021年视察胜利油田时的殷切嘱托:“能源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接着,讲解员展示了济阳凹陷地质构造的复杂,解释了其“石油地质大观园”之称的由来。紧接着,讲解员讲述了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历史与成就,最后,讲解员讲述了研究院“三个谋划走”发展规划,体现了其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担当。“端牢能源饭碗”的嘱托与墙上“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标语交相辉映,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了石油勘探开发的艰难和重要、深刻理解了科研人员背后攻坚克难的精神。
(图为胜利地址展厅标牌 山东理工大学李颖能提供)
三、驻足广场:解读雕像寓意,铭记总书记嘱托
最后,讲解员带领大家移步于广场,为大家讲述了广场上两座雕像的寓意及相关背景。其中,“端牢能源饭碗”雕像手掌捧着石油芳烃,其分子式体现能源饭碗掌握在自己手中,雕像呈V字造型,既代表胜利英文首字母,也象征在端牢能源饭碗征程上取得的一项又一项胜利。西边的“利智先行”雕像,源自王献之书写的“一”字,经艺术加工呈现出逆龄前行的形象,代表科研人员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面貌。“端牢能源饭碗”雕像与“利智先行”书法石刻遥相呼应。此外,讲解员还提到,总书记曾在该广场与两百多名科研人员亲切交流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石油战线始终是共和国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要继续举好这面旗帜,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端牢能源饭碗上再进攻、再创佳绩。
(图为讲解员在广场上讲解 山东理工大学李颖能提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广场倾听 山东理工大学李颖能提供)
此次胜利油田之行,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从“人拉肩扛”的会战年代到“智创未来”的新能源时代,红色工业精神始终是能源事业发展的根与魂。作为新时代青年,唯有将自主创新精神融入血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能源安全紧密相连,牢记石油人使命,惟真惟实、追求卓越,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扎实的理论和过硬的科研本领,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永铸石工人的信念,才能在“双碳”目标与产业转型的征程中,续写属于这代人的能源华章。
作者:李颖能 吕明欣
来源:“Mg-Li”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