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前,国家持续深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构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号召社会协同发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牢制度保障与人文关怀双重防线。在此背景下,浙江万里学院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协助社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开展公益暑假班服务支持活动,以“成长盲盒”为创新载体,借由传统文化体验、艺术素养培育、课余作业辅导等多元课程与陪伴行动,为困境儿童送上兼教育意义与情感温度的暑期关怀,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社会责任,用爱与关怀解锁他们人生的多样可能,为儿童多元化发展与成长深度赋能。
实践队合影(图为通讯员顾又端摄)
近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青翼陪伴,爱满童心”暑期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以下简称“实践队员”)走进鄞州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化身孩子们的陪伴者与引导者。用“教育+陪伴”的模式,有效拉近与孩子们的心灵距离,让关爱在真诚互动中自然传递。
实践队集中备课(图为通讯员王宋子瑜摄)
实践记录
01 “启途”盒:以知为钥,解锁成长新境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丝绸之路’吗?”
7月14日上午,鄞州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内,一堂名为“丝绸之路奇遇记”的互动游戏课拉开序幕。孩子们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知识探索之旅,在欢声笑语中,与璀璨的丝路历史温柔相拥。
课堂上,实践队员先讲解丝绸之路历史:张骞出使西域的典故、不同时期的路线发展、“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以及其在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为孩子们铺垫相关知识。
实践队员授课(图为通讯员顾又端摄)
随后,孩子们化身持“通关文牒”的商人参与挑战。敦煌迷踪环节,分组拼壁画碎片,结合所学的敦煌作为贸易重镇的背景完成任务;撒马尔罕市集“你画我猜”中,依据“丝绸是代表性商品”等知识,用画笔传递丝路元素;最后在君士坦丁堡大冒险中,根据各个装备的特性,运用“河西走廊多戈壁”等的地理知识,想办法应对“敦煌沙暴”等困难情境。
在此次课程中,孩子们不仅深入领略了丝路文明的魅力,更在心中悄然播下了探索历史的种子。此外,实践队员们还精心设计了涵盖音符、毛笔、科学实验等多元内容的课程,以知识为钥,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让知识真正成为打开成长新境界的力量。
“纸杯光影科学课”成果(图为通讯员王宋子瑜摄)
02 “践履”盒:以行探路,触摸世界肌理
为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知世界、收获成长,实践队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以“践履”为核心的体验活动。7月10日上午,作为系列活动之一的“扎染艺术”体验课,在鄞州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温情开展。这堂课以非遗工艺为桥梁,带孩子们走进了一段充满创意与惊喜的色彩之旅,让他们在“沉浸”中感知,在“触摸”中成长。
活动伊始,实践队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扎染的历史渊源和基本技法,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随后进入动手实践环节,孩子们在队员的耐心示范和一对一指导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洁白的方巾通过折叠、缠绕、捆扎、塑形等方式,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图形雏形。又经过染色、氧化、清洗、拆解等一系列步骤,一幅幅蓝白相间、纹样各异、充满偶然艺术美感的扎染作品惊艳呈现。
实践队员授课(图为通讯员王宋子瑜摄)
此次扎染课程,不仅是一次生动有趣的手工实践,更是一堂浸润心灵的文化美育课。它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精妙,在亲手创造中领略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协作与欢笑中增强了自信心与归属感。
此外,实践队员们还精心设计了花海夜灯制作、古法造纸、创意绘画等多元实践活动课程,以行动为路,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探索世界,让每一次亲身体验都成为触摸生活本真的力量。
小朋友们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图为通讯员顾又端摄)
03 “成长”盒:以勇破茧,筑牢守护底色
7月15日上午,实践队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特别的情绪课。这堂课以《头脑特工队2》为载体,带领大家一同探索成长中的情绪密码。活动中,实践队员先组织孩子们观看影片,跟随主角莱莉的故事走进青春期的情绪世界。
观影后,队员们通过分发心情小卡片的形式,邀请孩子们写下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分享各自的情绪故事。在交流中,孩子们渐渐敞开心扉,学着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更理解他人感受,勇气在分享中悄悄生长。
实践队员授课(图为通讯员顾又端摄)
课后,实践队员程阿敏感慨道:“带学生赏析《头脑特工队2》时,看着他们借电影敞开心扉、分享成长故事,我真切感受到‘以勇破茧’的力量。引导他们认识、表达、理解情绪,恰似帮他们解锁‘成长盲盒’,每一份对情绪的接纳,都在筑牢成长的温暖底色。”
这堂课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与情绪相处,为成长添上了温暖的一笔。此外,实践队还准备了辩论课、超级演说家课、急救课等多样课程,助力小朋友们全面成长。
老师通过假人指导小朋友们模拟急救(图为通讯员顾又端摄)
04 “绽放”盒:以艺传情,点亮舞台星光
用声音传递情感,以朗诵致敬初心。7月17日上午,一堂充满力量的朗诵课如期开展,带领孩子们来了一波“舞台初体验”。实践队员从“什么是朗诵”入手,简单介绍了停顿、语速、重音、句调等基本表达手段后,便带领孩子们走进《少年中国说》的朗诵世界。大家先一同欣赏经典朗诵视频,感受文字间的豪情壮志,随后在队员的引导下分组演练,从“少年智则国智”的铿锵节奏里,体会字里行间的理想与担当。
红色的情怀在朗诵中传递,少年的意气在语调中飞扬。孩子们在一遍遍的练习中,不仅渐渐掌握了朗诵的技巧,更在“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的吟诵里,悄然埋下了勇担责任的种子。
实践队员授课(图为通讯员王宋子瑜摄)
“备课时总为怎么让朗诵有力量犯愁,调整了好几版方案还是捏着汗。没想到孩子们一开口,那份投入和真诚,把每个字句都注满了生命力——这舞台,他们自个儿就撑得稳稳当当!”实践队员刘缘看着孩子们专注的模样,话语里满是欣慰。
无论是这堂朗诵课,还是同期开展的音乐课、舞蹈课、模拟法庭演绎课,都在以艺术为翼,让孩子们在舞台上绽放自我,使每一份表达都成为照亮成长的星光。
“模拟法庭”进课堂△实践队员授课(图为通讯员王宋子瑜摄)
结语
此次实践活动,于参与各方而言都留下了深刻印记。大学生志愿者在付出中深化了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将青春力量化作实际担当;困境儿童则在知识补给之外,收获了心灵的多重滋养——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扎根,艺术的光芒拓宽了想象边界,持续的陪伴更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会关怀的温度。
实践队合影(图为通讯员顾又端摄)
“‘困境儿童’关爱是大学生认识社会、践行责任的重要窗口,通过实践让同学们既传递温暖,也深化对社会的理解,这正是大思政课扎根社会的生动实践。”实践指导老师曹源清表示。
实践队课后进行复盘会议(图为通讯员顾又端摄)
据悉,“青翼陪伴”暑期实践作为学校服务社会的项目,已走过第二个年头。该项目不仅实现了爱与温暖的有效传递,更以实际行动践行“呵护童心、赋能成长”的社会共识,为青年志愿服务与困境儿童关爱工作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彰显了新时代高校在社会服务中的主动作为与责任担当。后续,学校将持续深耕这一项目,聚合更多力量,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路上都能被温暖守护,在共富征程中不掉队、不缺席。
实践队合影(图为通讯员王宋子瑜摄)
来源 | “青翼陪伴,爱满童心” 暑期社会实践队
文字 | 王宋子瑜 顾又端
图片 | “青翼陪伴,爱满童心” 暑期社会实践队
排版 | 王宋子瑜
指导老师 | 曹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