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探秘西湾露天煤矿:地质讲座揭示能源报国新篇章
广袤的毛乌素沙漠东南缘**,一座年产1300万吨的巨型露天煤矿——国家能源集团西湾露天煤矿,正以科技之力破解地质难题。7月5日,“北疆青锋,能源报国”实践团深入矿区,通过一场深度地质讲座,揭开了这座能源基地的地质密码与技术创新。 水与岩的博弈:露天开采的地质挑战
讲座聚焦矿区"三大含水层系统"的复杂性:
萨拉乌苏组潜水层:分布于地表浅层,年均降水434.1毫米中66%集中于7-9月,强渗透性沙层使降水迅速转化为地下水,成为边坡稳定的潜在威胁;
-烧变岩孔洞裂隙层:东部边界因煤层自燃形成富水性极强的裂隙带,单孔涌水量高达16.3 L/s·m,开采中可能引发“水倒灌”事故;
延安组风化岩裂隙层:顶部风化岩厚度达15米,弱富水性却易受采动影响,加剧边坡失稳风险。
针对水害,煤矿创新实施“分区治理”:对烧变岩带采用500米延伸注浆封堵,对萨拉乌苏组布置80个水文孔动态疏干,将涌水量削减90%以上。
边坡安全的科技防线
露天矿的千米边坡在降雨后面临严峻考验:
云模型安全评价显示,排土场边坡在暴雨后X/Y方向位移达20cm/10cm,安全系数骤降11.24%;
东端帮火烧岩边界受地下水侵蚀,岩土分界面强度衰减,易诱发“圆弧剪切-顺层滑移”复合破坏。
通过“极限平衡法与FLAC3D模拟”,矿方优化边坡角与平盘宽度,并布设监测点实时预警,使安全系数稳定在1.42以上。
复垦新模式:从矿坑到绿洲
讲座尾声,矿区展示了“多功能生态农业旅游一体化”复垦蓝图:
- 每年复垦1000亩土地,以沼气工程为核心,将畜禽粪污转化为土壤改良剂,构建“农牧业-沼气-肥田”循环链;
- 规划经济林与设施农业区,利用半干旱区丰富光热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实现“采矿-修复-惠民”协同发展。
沙漠中的“土地再生术”,让黑色矿坑孕育出绿色生机。
此次讲座不仅让实践团青年见证地质力学的精妙,更深刻领悟到:能源报国不仅是产量的突破,更是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