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下午,南宁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不孤”薪火相传实践团一行来到鹿寨县中渡镇烈士陵园,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缅怀革命先烈、感悟红色精神,让青春在追思与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
步入陵园,两座纪念碑静静矗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字迹历经岁月沉淀更显厚重,不远处的解放革命烈士纪念碑,正默默纪念着长眠于此的15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5师指战员——他们在当年的剿匪斗争中挺身而出,用铁血丹心守护了这片土地的安宁。实践团成员们自发整理衣容,以最庄重的姿态在纪念碑前整齐列队,伴随着周遭的沉静,向人民英雄深深三鞠躬,随后低头默哀,片刻的肃穆里,对先烈的深切哀思与崇高敬意愈发浓烈。
图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 默哀结束后,梁信舅老师与余建明老师结合中渡镇的革命历史,为成员们缓缓展开那段烽火交织的岁月篇章:解放前,中渡作为县城,与百寿、融安、柳城4县边界周边的“四十八㟖”石山地区相连,这片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在解放初期成了土匪聚集的巢穴,最多时匪众达数千人。1949年12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46师438团兵分三路,围剿盘踞平山镇的国民党梁明德团与土匪林秀山匪帮,一举歼敌700多人,鹿寨全境得以解放。可平静未久,1950年4月中旬,国民党特务与残余匪首煽动大规模土匪暴乱,中渡工委与地方驻军全力出击,一个多月便歼灭土匪3000多人,残匪却逃入四十八㟖负隅顽抗。为彻底清剿匪患,解放军集中4个团设下两道封锁线,采取分割奔袭战术兵分17路出击,1951年3月20日发起总攻后,更是以“村村驻人、户户进人、山山有人、洞洞搜索”的方式地毯式清剿,白天搜山、夜间设伏,让土匪无路可逃。同年4月25日,四十八㟖重点剿匪基本结束,共消灭土匪2500多人,主要匪首悉数落网,这个广西最后的土匪巢穴被彻底拔除,标志着广西剿匪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剿匪战斗中牺牲的先烈们,很多人的家乡在东北三省。他们远离家乡,千里迢迢来到广西鹿寨,为鹿寨人民的解放,为鹿寨人民的幸福生活,献出了生命。”老师还特意分享了鹿寨县史志办退休干部潘允剑的感慨,“这四十八㟖的巍巍青山,就是先烈们不朽的灵魂和伟岸的身躯,他们的精神与天地共存!”据不完全统计,仅在鹿寨县的剿匪斗争中,解放军战士牺牲就超过150人,这些数字与故事,让抽象的历史变得鲜活可感,也让成员们更深刻地读懂“英雄”二字背后,是跨越山河的坚守与沉甸甸的牺牲。
图2中渡镇烈士纪念碑碑文详介剿匪过程 活动尾声,实践团全体成员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前合影,让这份对先烈的崇敬与红色记忆一同定格。“想到那些东北籍先烈远离故土,把生命留在了这里,才更懂如今的和平有多珍贵。”一位成员眼眶微红地说道;更多成员表示,此次实地参观不仅触摸到了革命历史的温度,更被先烈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震撼,未来将以先烈为榜样,把崇敬转化为动力,传承红色基因、锤炼过硬本领,为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贡献青年力量。
图3实践团全体成员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前合影 此次中渡镇烈士陵园之行,既是实践团红色研学的重要一程,更让成员们在追思中筑牢了理想信念,为后续深入探索红色资源与青年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埋下了饱含敬意与责任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