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调查数据反映的是公众认知的“现状”,那么课堂教育播撒的则是“未来”。2025年盛夏,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江生态保护寻访实践团走进无锡与江阴多个社区,将环保教育与青少年成长紧密结合,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绿色课堂。
“孩子是最好的传播者。”团队带着这样的理念,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从观看纪录片、互动问答,到拼贴画与黏土制作,每一环节都紧扣“长江禁渔”这一主题,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认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
在江阴市高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一堂别开生面的手工课拉开帷幕。孩子们在卡纸上粘贴中华鲟、江豚等贴纸,再用画笔勾勒生态家园的模样。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作品中,有自由游弋的鱼群,也有碧波荡漾的江水。孩子们用童真的想象,描绘出他们心中理想的长江生态环境。
课堂氛围热烈,孩子们的积极性令人惊喜。许多小朋友在分享环节中表示,希望长大后也能为保护长江做贡献。家长们在一旁观看时,纷纷表示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更懂得珍惜自然。社区工作人员更是评价说:“这不仅是一次课堂,而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理论宣讲同样扎实有效。在“鱼跃长江 绿梦共生”课堂中,团队成员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禁渔的意义,并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要保护母亲河”。当孩子们齐声朗读禁渔的重要内容时,那稚嫩却坚定的声音,仿佛为滚滚大江注入新的力量。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子们深知,环保教育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要通过点滴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孩子们不仅学习到生态知识,更在心中埋下了责任与热爱的种子。
教育的意义,在于点燃心灵之火。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们用耐心与创意,让环保理念在少年心田生根发芽。他们相信,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绿色行动”,长江的未来将更加清澈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