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长江十年禁渔”战略进入关键节点之际,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禁渔护江清水阔,兴业育鱼绿梦长”生态保护寻访实践团,于2025年暑期深入无锡与江阴等地,开展了一系列调研与宣讲活动。团队以“理论+实践”的双向模式,将政策科普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努力推动公众对长江生态保护的认知与行动。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期以来,过度捕捞、生态退化等问题曾威胁着这条大河的生命力。2020年起实施的“十年禁渔”政策,为长江赢得了休养生息的宝贵时光。本次社会实践,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展开。团队先后于7月22日、23日,8月1日、8日与15日走进社区、深入基层,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责任。
在专项调查环节,团队发放并回收了110份有效问卷,覆盖苏锡常地区不同年龄段群体。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公众对禁渔政策有所耳闻,但对其实施细节和生态意义的理解仍显不足。尤其是年轻群体虽关注环保话题,但缺乏深入知识。针对这一现状,实践团成员在社区课堂中精心设计互动环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政策内涵,让更多人真正理解“为什么禁渔”和“禁渔带来了什么”。
在无锡市山北街道会北社区,团队举办了“鱼跃长江 绿梦共生”课堂。孩子们观看了人民日报发布的视频《长江禁渔,江豚的回家路还有多远?》,稚嫩的笑声与江豚的影像交织在一起,激起了他们对母亲河的关切。随后,队员们通过问答和故事,讲述了长江鱼类多样性曾经遭遇的危机,以及禁渔如何带来转机。课堂最后,孩子们齐声朗读关于禁渔的重要内容,声音稚嫩却坚定,成为保护长江的最美注脚。
除了理论讲解,团队还将环保教育延伸至手工实践。在江阴市高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孩子们通过拼贴画和黏土相框,描绘心中的生态家园。清澈的江水、欢快的鱼群、憨态可掬的江豚在他们的作品中栩栩如生。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提升了课堂趣味性,更在潜移默化中播下了绿色的种子。
家长与社区工作人员在反馈中一致表示,这样的宣讲课堂让孩子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让成年人对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活动满意度达100%,进一步印证了外国语学院学子在推动社会环保实践中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环保宣传,更是一次青年学子自我成长的历练。从调查问卷的编写与分析,到宣讲课堂的筹划与实施,每一环节都凝聚了团队的心血。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在活动中展现了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
守护母亲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长江岸边走向全国,从一代青年走向更多代人,禁渔的意义正在被理解、被传递。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子们正是这一绿色接力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以青春之名,守护长江清波,以实践之行,共绘生态文明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