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闹钟,是青春与乡土的第一声约定。
当蓝黑墨水般的天幕还未褪去深沉,巢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艺术点亮乡村共绘振兴画卷”实践团的姑娘们已攥紧双拳,在熹微未至的晨雾中踏上前往郎溪县十字镇的路。手机黑屏上跳动的时间,是这场夏日约定的见证;楼道里细碎的脚步声与小声嘀咕,像一串被晨露打湿的风铃——“这天可真黑呀”“我们还真勤快”,细碎的话语里藏着对未知旅程的期待,也藏着青年学子奔赴田野的热忱。
当地政府安排的车辆穿行在皖南的晨曦里,车窗外正上演一场盛大的“天色渐变”。蓝黑的天幕被悄然拉开,先是绯红与深紫在天边交融,像莫奈打翻了调色盘;而后金橘色的太阳拖着暖黄的光晕爬上山头,带着未醒的“起床气”,把光线泼洒在稻浪翻滚的田野上。七月的皖南大地,稻禾如绿绸翻涌,蝉鸣在浓荫里织就乐章,这方水土的肌理,正以最生动的方式向远道而来的青年展开怀抱。
(团队到达郎溪图由团队提供)
抵达村委会时,村落还浸在晨露的寂静里。队员们接过工作人员留下的钥匙,在百年古树下合影——120岁的古树身姿挺拔,枝繁叶茂,像位沉默的老者注视着这群年轻的身影。简单分工后,三支小队分别走向古树旁、古桥边与古战场遗址前的墙面,手电筒的光束划破晨雾,在干净的墙面上勾勒出最初的轮廓。
绘画的第一天,是与自然的对话,也是与蚊虫的“交锋”。古树投下的浓荫里,队员们屏息勾线,将村民围坐闲谈的场景转化为细腻的线条:老人眼角的皱纹、孩童眼里的星光、蒲扇轻摇的弧度,都被一一捕捉。可“嗡嗡”的蚊鸣总在耳畔盘旋,“啪”“啪啪”的拍打声成了创作的背景音,大家一边吐槽这些“熬夜蚊”,一边在树影斑驳的光线下加快笔尖的速度。清脆的鸟鸣与刷刷的笔触交织,树影在墙面上缓缓移动,时间便在这样的动静之间悄然溜走,当最后一笔轮廓落定,天边已升起燥热的暑气。
(此为团队绘墙绘过程及成图图由团队提供)
次日的上色环节,是一场与色彩的博弈。队员们带着新添置的颜料奔赴战场,调色盘里的红与绿碰撞出乡土的热烈,蓝与黄交融出田野的清新。可最初的兴奋很快被现实冲淡——有人忘记预估颜料用量,有人因随心调配的色彩没有配比记录而犯难。“早知道用纯色更省心!”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家忽然顿悟:纯粹的色彩里藏着最本真的力量。于是改用纯色后,进度骤然加快,古桥边的樱花有了黎明的粉白、正午的艳粉与傍晚的柔粉;古战场前的岳飞铠甲,在反复调试的赭石色里透出历史的厚重;古树旁的茶汤热气,借由稀释的白色颜料,仿佛真能飘出悠悠茶香。
创作的日子里,汗水浸透的衣衫被烈日晒干又再次洇湿,袖口的颜料结成彩色的“勋章”。当村主任踏着暮色前来,望见古树与墙面的茶话场景浑然一体,古桥与樱花彩绘相映成趣,古战场的壁画透着岁月的沧桑,他眼角的笑意里,藏着比颜料更饱满的温度。三天后,三幅墙绘同步竣工,队员们在作品前相拥欢呼,古树的影子在夕阳下拉得很长,像为这场创作盖上了时光的邮戳。
休整一日后,实践团走进当地托管点,这里的白墙将成为连接艺术与童真的新画布。暖黄的灯光洒在原木桌上,窗台的绿萝垂着绿瀑,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柑橘香——每个角落都透着被精心布置的温柔,像为孩子们准备的礼物。
上午的美术课,成了一场代际审美的碰撞。当队员们拿出准备好的画稿,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要画蛋仔”让大家忍俊不禁——原来这个圆滚滚的卡通形象,在10后心中的分量,不亚于00后记忆里的孙悟空。可人群中总有例外,一个男孩小声说“想画夕阳”,队员立刻蹲下身回应:“我们先画蛋仔练手,再教你画夕阳,好不好?”原本有些“摆烂”的男孩瞬间挺直腰板,眼里的光比窗外的阳光还要亮。
(孩童画墙绘时场景图由团队提供)
教室里很快成了色彩的海洋。孩子们的画笔在纸上跳跃:蛋仔的腮红被添上高光,显得格外灵动;夕阳的霞光里混进了紫色,成了独有的“郎溪晚霞”;皮卡丘的脸颊被涂成橙红,像偷尝了盛夏的果实。队员们从不强求“一比一复制”,总在孩子提问时反问:“你喜欢什么颜色呀?”当看到与样稿几乎一致的作品,又会惊喜地指出:“这腮红的渐变太专业了!”肯定的话语像种子,落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午后的墙绘体验更添热闹。小家伙们蘸着颜料,在墙上印下胖乎乎的手印,有的像小树苗,有的像花朵;洗干净手后,又踮着脚给提前画好的小人儿添上笑脸,给草丛画上蝴蝶——翅尖沾着蔷薇粉,翅膀点满金粉,仿佛刚从村口的花丛里飞来。队员们在一旁修补细节,看孩子们的创意如藤蔓般在墙面上生长,忽然明白:乡村的未来,本就该这样充满想象。
暮色四合时,家长们陆续接走孩子,托管点的白墙已变成童真的图谱。队员们留在原地继续“补、补、补”,把孩子们画歪的线条修得圆润,给留白处添上几朵云。窗外的蝉鸣渐缓,墙面上奔跑的小人儿、振翅的蝴蝶、绚烂的晚霞,在灯光下仿佛有了生命,与白日里完成的乡村文化墙绘遥相呼应。
离别的那天,队员们再次来到古树下。三天前的轮廓已变成生动的画面:古树旁的茶话场景里,仿佛能听见村民的闲谈;古桥边的樱花随风“飘落”,映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古战场的壁画前,似有战马嘶鸣穿越时空。这些墙面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成了会说话的历史书,把村落的故事讲给每个路过的人听。
实践团的画笔,不仅为郎溪添了色彩,更让乡土文化在青春创意中苏醒。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碎片——古树见证的四世同堂、古桥边的婚嫁民俗、古战场的英雄传说,都借由笔墨重获新生;而托管点墙上的童真画作,又让乡村的明天有了更鲜活的模样。
(团队离开郎溪图由团队提供)
“郎溪,我们走啦!”姑娘们的声音回荡在村口,古树沙沙作响,像是在回应这场夏日的约定。车窗外,稻浪依旧翻涌,只是这一次,绿色的绸带间多了几分艺术的亮色;蝉鸣依旧悠扬,却仿佛混进了孩子们的笑声与画笔的沙沙声。
青春与乡土的相遇,从来不是一场简单的奔赴。当实践团的身影消失在路的尽头,那些留在墙面上的色彩与故事,正化作乡村振兴的点点星火,在郎溪的土地上,在更多青年奔赴田野的脚步里,生生不息,照亮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