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南京师范大学“‘禁渔护江清水阔,兴业育鱼绿梦长’长江生态文明保护实践寻访团队”的18名成员,在外国语学院辅导员陈颖老师的指导下,灵活组队,分赴无锡市山北街道会北社区、江阴市澄江街道便民中心,开展“鱼跃长江,绿梦共生”长江禁渔主题社区小课堂活动。此次活动聚焦长江十年禁渔“将半”关键节点,旨在通过行动有趣的互动课程与手工实践,向社区少年儿童普及生态保护知识,传递守护母亲河的绿色理念。活动在两地社区均取得热烈反响。
寓教于乐,长江课堂点燃童真“绿梦”
“看,江豚宝宝在和我们打招呼呢!”7月22日下午,在无锡市山北街道会北社区益家老小党群服务驿站内,10名小朋友围坐在一起,目光被人民日报发布的视频《长江禁渔,江豚的回家路还有多远?》深深吸引。憨态可掬的江豚引来孩子们阵阵惊叹,也直观展现了禁渔政策为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带来的生机。队员们随即用生动的语言和图片,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介绍了长江作为“母亲河”的哺育之恩、鱼类资源的珍贵多样性,以及实施“十年禁渔”政策以来所取得的积极成效——水清了、鱼多了、江豚的微笑更常见了。孩子们听得入神,清澈的眼眸里闪烁着对母亲河的好奇与关切。
知识讲解环节后,课堂迎来了最激动人心的“我为鱼儿建个家”手绘创作环节。孩子们兴奋地将中华鲟、胭脂鱼等贴纸贴在卡纸上,再用水彩笔和蜡笔,尽情描绘心中鱼儿的美好家园。清澈见底的江水、摇曳生姿的水草、自由嬉戏的鱼群……一幅幅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拼贴画,寄托着孩子们对长江生态恢复的纯真期盼。
7月23日下午,长江禁渔主题社区小课堂在江阴市澄江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精彩继续。实践团队成员们将活动形式进行了创新升级,从平面绘画跃迁到立体手工,带领孩子们制作“母亲河生态园”粘土相框画。有的细心揉捏“长江鱼”,有的精心塑造蜿蜒流淌的“长江水道”,有的用心搭建水草……活动现场充满专注与欢乐,一个个栩栩如生、立体生动的“长江生态园”在孩子们灵巧的小手中诞生,对“母亲河”的情感也变得更加立体而深厚。
两场活动紧密围绕“认识长江、理解禁渔、保护生态”的核心目标,团队还为踊跃发言的“环保小卫士”准备了江豚玩偶奖励。孩子们对玩偶爱不释手,纷纷表示要做长江保护的“小宣传员”。从活动后收集的反馈问卷显示满意度达100%。社区工作人员和家长高度赞扬活动寓教于乐,把保护意义深植孩子们心中,效果远超理论宣讲。
团队聚力,智慧破局彰显青春担当
成功的背后,是实践团队克服挑战的智慧与汗水。面对暑期成员分散、协调不便等困难,实践团创新采用“小分队”行动模式,将18名成员分成若干小组,由居住地相近的成员灵活组队,分别负责对接不同社区并执行活动任务,确保信息同步、资源共享,并根据各社区场地条件和参与人群特点,动态调整活动细节和侧重点。这种灵活机动的策略,不仅有效突破了地域限制,更充分激发了每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从课程内容的精心打磨、教具物料的细致准备,到与社区工作人员反复沟通协调,即时优化活动方案,团队成员以高度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实施和良好效果,赢得了社区的一致好评。
初心展望,延伸绿意守护生态远航
谈及活动初衷,团队负责人表示:“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将半’的关键节点,面向未来一代开展生态教育具有前瞻意义。‘鱼跃长江,绿梦共生’主题,生动诠释了禁渔带来的生态复苏愿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理念,不仅有效强化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共识,更是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植入了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绿色种子。
带着社区活动的成功经验与满满收获,南京师范大学“‘禁渔护江清水阔,兴业育鱼绿梦长’长江生态文明保护实践寻访团队”计划暑期下半程在江阴市高新区再办两场社区小课堂,并依据前期反馈,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互动形式和手工环节。同时,团队将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制作发布长江禁渔与生态保护主题的图文、短视频等内容,扩大活动影响力。图文并茂的长江保护主题宣传单页也在制作中,未来将投放到更多社区,持续延伸实践成果,让守护母亲河的“绿梦”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