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暴雨倾盆时,他们挽起裤腿徒手疏通下水道;烈日当空时,他们穿梭楼宇排查消防隐患;晨光熹微中,他们为独居老人送去生活物资——在长三角的社区网格里,一群无名守护者正用脚步编织着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本文通过实地跟访江苏泰州、扬州及上海金山的社区网格员,记录这些平凡身影如何在极端天气与日常服务中,筑起居民生活的安全防线与情感纽带。让公众看见“最后一米”背后的真实汗水,理解网格员不仅是“巡查员”,更是城市安全与温度的传感器,为了让每一次敲门更精准、每一次巡查更高效,我们希望通过探索优化网格员工作效率的途径以实时上报积水点位、一键同步独居老人需求、智能识别电瓶车上楼,从“拍照-表格-电话”到“秒拍-秒推-秒回”……
一、暴雨中的“人肉排水机”:泰州网格员的12小时坚守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周桥社区)
7月下旬,泰州遭遇十年一遇持续强降雨。清晨6点,周桥社区某网格员已踩着没过脚踝的积水开始巡查。“雨越大越要往外跑”,他掀开一处窨井盖,徒手掏出堵塞的枯枝烂叶,浑浊的污水瞬间喷溅上衣襟。

“这种天气每天必须巡两次,老旧小区下水道就像‘定时炸弹’。”调查员记录下这样的场景:暴雨中网格员跪地清理排水口的身影,被居民偷偷拍下传到社区群。有住户在窗边大喊:“师傅歇会儿吧!”他却摆摆手:“东边两栋楼的地下车库还没查完。”

在连续18天的防汛战中,该网格员累计清理堵塞点47处,协助转移低洼住户12人。当调查员问及工作强度,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我们多掏一把垃圾,居民就少淹一个车库。”谈及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工作,他语气坚定:“我们所做的绝非形式主义,桩桩件件都是解决居民急难愁盼的实事。在百姓生活中,这些或许被看作‘小事’,但对我们而言,关乎民生福祉的,没有小事,都是顶顶要紧的大事。服务居民,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本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何来‘烦人’之说?”这份朴素的认知,正是支撑他在风雨中无畏前行的信念基石。

二、一老一小的“生命坐标”:扬州网格员的全天候守护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陈家庄社区)
7:00温情敲门行动
“李奶奶,今天血压还好吗?”陈家庄社区的网格员叩开独居老人的家门,顺手带走门口的垃圾袋。调查员看到他的手机备忘录里标记着社区23位高龄老人的信息:王爷爷每周三需代购药品,赵阿姨家空调坏了待维修……
“上次暴雨夜,他背着漏水的吴老太转移到社区安置点,自己浑身湿透。”一位社区干部透露。

10:00商铺安全巡检
“后厨的灭火器指针到红线了,今天必须更换。”网格员指着餐饮店消防器材对老板说。这条商业街的48家店铺,每家都存着他的电话号码。五金店张老板展示手机里的消息记录:“上次台风预警,他半夜还来帮我们加固雨棚。”


15:00暑期托管课堂
社区服务中心的书法教室内,十余名孩子正跟着志愿者学写毛笔字。阅览室一角,几位老人戴着老花镜翻阅报刊,健身房的按摩椅发出规律的运转声。“以前孩子暑假‘放羊’,现在全天有活动。”带着双胞胎来参加绘画课的刘女士说。调查员统计发现,该社区暑期开设了12类免费课程,服务超300人次。

三、筑牢社区“防火墙”:上海金豪居民区的电瓶车治理与通道保卫战
(上海市金山区金豪居民区)

“91号楼11-12层楼梯间发现废弃家具堵塞通道,请立即联系业主清理!”——在金豪居民区,网格员的日常工作离不开一样东西:手中的智能终端。他快速通过拍照记录下巡查中发现的每一处消防隐患,并制作Excel表格汇总后,通知居民及时清理,确保“生命通道”时刻畅通。
此外,小区所有电梯轿厢均已安装智能监控设备。该系统具备精准识别电瓶车功能,一旦有住户推车进入,将自动进行消息推送,网格员和物业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上门宣传劝阻。同时,“消防通道,禁止停车!”、“对电瓶车进楼宇说‘NO’!”等警示海报被张贴在各楼栋入口及宣传栏的醒目位置。得益于宣传引导与科技防控的“双管齐下”,专项治理成效显著。今年一季度,全市电动自行车火灾发生98起,同比下降49.7%,治理成效持续显现。
当然,治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面对一位执意推车上楼充电的住户激动的质问:“楼下充电桩不够用,我就充一会儿能怎么样?”网格员没有简单制止,而是打开手机,播放了一段触目惊心的电动自行车爆燃警示视频,并温和却坚定地解释道:“您看,这是2024年2月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的《南京“2·23”火灾警示录》视频。在家充电一旦起火,几十秒就能致命,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小区新建了带智能充电桩的集中充电车棚,既安全又方便,现在空位充足。”几周后回访后证实,这位住户已经养成了在车棚充电的习惯。
金豪居民区的实践,是上海将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和生命通道保障落到实处的生动体现。从网格员日复一日的细致巡查劝导,到电梯里“铁面无私”的智能识别系统,再到楼下配备安全设施的集中充电区,这套“人防+技防+疏堵结合”的组合拳,有效化解了“进楼入户”和“通道堵塞”两大社区消防安全痛点,为居民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其核心在于以科技赋能提升管理效率,以严格执法消除风险隐患,以贴心服务解决实际需求,最终实现安全观念深入人心。

结语:网格里的中国温度
这些没有出现在新闻头条的身影,正在重构基层治理的逻辑:
-在泰州,网格员日均2万步的巡查轨迹,让老旧社区在暴雨中实现“零伤亡”;
-在扬州,针对“一老一小”的精准服务,使社区服务中心使用率提升40%;
-在上海,从“推车上楼”到“主动下楼”,推动全市居民楼火灾发生率同比下降49.7%。
当智慧社区建设如火如荼,这些穿行在楼宇间的蓝色马甲始终是不可替代的“人性化传感器”。正如一位社区书记所言:“科技能监测窨井水位,却测不出老人需要的药品种类;能识别楼道堆物,但读不懂商户面临的真实困难。”而泰州那位网格员朴实的话语,更道出了这份工作的内核:“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天大的事。我们所求的,不过是把服务做实,把实事做好,让居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便利与安心。”这份将居民诉求视为头等大事的自觉与担当,正是网格服务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暴雨会停歇,暑教会结课,消防整治会告一段落,而网格里的微光永不熄灭——这或许正是中国式社区治理最动人的底色:用无数平凡的坚守,托起万家灯火的安全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