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至7月30日,淮北师范大学学生郭家豪深入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开展为期20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聚焦当地台球馆运营现状,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系统剖析县域文体类中小企业的生存挑战与发展机遇,为推动行业升级提供青年智慧。
在谯城区魏武大道繁华商圈,郭家豪走进一家名为“星耀台球俱乐部”的场馆展开调研。上午10点,场馆内略显冷清,工作人员正擦拭球桌、检查球杆,为即将到来的营业做准备。场馆内摆放着12张标准台球桌,中央空调嗡嗡作响,墙上挂着斯诺克名将的海报。负责人张经理介绍:“工作日日均客流量约30人,周末能达到60人左右,每张球桌每小时收费25 - 40元不等。但现在经营越来越难,竞争太激烈了。”为直观了解运营流程,郭家豪连续三天在营业高峰期驻点观察。晚间黄金时段(19 - 22点),场馆内热闹非凡,球杆撞击声、交谈声此起彼伏,球桌使用率高达90%;而白天时段,只有零星几位顾客,使用率仅30%,存在明显的时段性差异。在现场,郭家豪还注意到,部分顾客因球杆不顺手、台呢不够平整等问题,提前结束打球,这让他意识到设施设备对顾客体验的重要性。

为全面掌握行业数据,郭家豪设计涵盖经营成本、客源结构、竞争压力等18项问题的问卷,对谯城区18家台球馆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在走访过程中,他遭遇了诸多困难。一些台球馆负责人因担心商业信息泄露,拒绝接受调研;有的场馆因生意繁忙,多次吃闭门羹。但郭家豪没有放弃,他一次次耐心解释调研目的和意义,承诺严格保密数据,最终获得了经营者们的信任与支持,成功回收有效问卷52份。数据显示,当地台球馆平均经营面积约200平方米,单店配备3 - 5名工作人员;月均租金支出1.2万元,人力成本8000元,两项合计占运营成本的75%。此外,85%的场馆使用国产球桌,单张采购成本约5000 - 8000元,设备更新周期普遍长达5 - 8年。其中一家位于老城区的台球馆,其球桌已使用7年,台呢起球、库边老化,严重影响打球体验,可老板苦于资金压力,一直无法更换。
“这行看似热闹,实则压力不小。”经营台球馆7年的李老板向郭家豪展示账本,满脸愁容:“水电费每月就要3000多元,疫情后虽然客流恢复,但年轻人娱乐选择变多,消费频次下降明显。以前顾客每周来两三次,现在可能一个月才来一次。”另一家位于社区周边的场馆负责人透露,为吸引顾客,他们推出会员充值返现、学生半价等优惠活动,利润率从20%压缩至12%,但仍难以抗衡新开的综合性娱乐场所。“隔壁商场新开的娱乐中心,有台球、电玩、密室逃脱,人家一站式服务,顾客都被抢走了一大半。”该负责人无奈地说。在与顾客交流时,郭家豪发现,不少年轻人表示,除了打球,更希望台球馆能有社交、休闲功能,比如举办主题活动、提供桌游等。

调研发现,谯城区台球馆行业面临多重发展瓶颈。在客源方面,18 - 35岁年轻群体占比达82%,但受电竞馆、剧本杀等新兴业态冲击,消费群体流失严重。一家位于大学城附近的台球馆,原本学生客源稳定,可随着周边电竞馆开业,学生顾客减少了近40%。设施设备上,63%的场馆存在球杆老化、台呢磨损等问题,影响顾客体验。价格竞争层面,部分场馆为争夺客源恶性降价,导致行业整体利润下滑。在走访中,郭家豪还注意到,仅有1家场馆定期举办台球赛事,行业活动策划与品牌宣传意识普遍薄弱。许多优质台球馆因缺乏宣传,藏在小巷无人知晓,而一些条件一般的场馆却因地处闹市,生意相对较好。
针对上述问题,郭家豪结合专业知识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在经营模式创新上,建议打造“台球 + 休闲吧”复合业态,提供饮品轻食服务,延长顾客停留时间。例如,可以推出特色台球主题饮品,设置休闲卡座,供顾客休息、交流。在客源拓展方面,倡导与高校社团、企业工会合作,开展团体赛事和会员日活动。比如,与高校台球社团联合举办校际台球联赛,吸引学生参与;为企业定制团建活动,增加团体客源。设施升级层面,鼓励申请文体产业补贴,分批次更新智能计分系统、专业级球桌等设备。同时,建立台球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球桌、球杆进行检修。此外,还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场馆设备更新情况,吸引顾客关注。在品牌宣传上,建议各场馆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精彩击球视频、举办线上抽奖活动,提高知名度。建立行业自律联盟,统一服务标准,规范价格体系,避免恶性竞争。
此次“三下乡”调研,郭家豪用脚步丈量基层,以专业知识破解行业难题。后续他计划将调研报告提交至谯城区文旅体局,并通过线上平台组织台球馆经营者经验交流会,邀请经营良好的场馆分享成功经验,持续跟进建议落地情况,切实助力当地文体类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为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