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态文旅的“工业伤疤”新生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29 关注:
来源:丰真真
7月5日,巢湖学院赴薛家洼“生态文旅”现状调研宣讲团走进马鞍山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在这片被誉为“华东第一矿坑”的生态修复样本中,触摸工业文明的沧桑变迁,解码“绿水青山”背后的教育价值。从机器轰鸣的铁矿遗址到碧波荡漾的“地质天坑”,调研团队以实地走访、文旅融合分析,见证了一座城市如何将生态伤痕转化为发展勋章。
凹山的故事始于1912年。当民族工业的曙光初现,地质学家在此探明华东地区最大露天铁矿,储量超2亿吨的“铁矿石巨人”就此苏醒。新中国成立后,凹山铁矿成为马鞍山钢铁厂的“工业粮仓”,“那时的凹山,爆破声昼夜不息。”当地文史资料记载,鼎盛时期的矿坑深达215米,运输铁轨如蛛网密布,上万工人在此挥汗如雨。矿车穿梭的画卷背后,是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植被剥离、粉尘蔽日、废石堆积成山……
转折发生在2017年。随着资源枯竭与生态红线收紧,服役105年的凹山铁矿正式闭坑。留下的巨型矿坑,如同一道裸露的伤疤,沉默地诉说工业文明的代价。
闭坑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调研团沿公园栈道下行,眼前的景象颠覆了传统矿坑的荒芜印象:峭壁断面裸露着寒武纪至三叠纪的岩层,如同一部打开的“地球史书”;坑底蓄水形成的蓝绿色湖泊与红褐色岩壁交映,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里的地质剖面跨越5亿年,是天然的科普教材。”调研团队指导教师指出。公园通过标识系统将复杂的地质现象转化为通俗知识——断裂带展示板块运动痕迹,磁铁矿层解释矿石成因,甚至二战时期日军掠夺资源的爆破痕迹也被保留,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标本。
生态修复的科技力量更令调研团队惊叹。技术人员采用“阶梯式整形+土壤重构”技术,在陡峭岩壁上种植耐旱植物;利用矿坑渗水构建湿地系统,吸引白鹭等多种鸟类栖息。公园建成后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增大,公园内的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通过采访公园的管理人员,调研团队了解到该公园每年接待的游客中中小学生占比较大,体现出该公园在当今所具有的重要的教育价值。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城乡协同发展。周边村民通过经营农家乐、售卖手工艺品年均增收3万余元。“过去靠矿吃饭,现在靠景致富。”来自采访时一位村民的感慨,折射出生态文旅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凹山的价值远超旅游数据。”巢湖学院赴薛家洼“生态文旅”现状调研宣讲团在调研报告中强调,其核心启示在于“如何将发展创伤转化为教育资源”。公园内设置的“生态账本”装置令人深思:一侧显示历年来开采的铁矿石价值,另一侧列举同期环境治理成本,直观呈现“先污染后治理”的沉重代价。
调研团队离开凹山地质文化公园时,夕阳为矿坑镀上金边。这座跨越世纪的“大地雕塑”,不再只是钢铁荣耀的纪念碑,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言书。巢湖学院赴薛家洼“生态文旅”现状调研宣讲团的此次调研,既记录了一场人工干预与自然修复的共生实验,也体会到了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当今宝贵的教育价值。(通讯员 丰真真 殷慧敏)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