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师生赴灌云县调研,聚焦乡村小学教育困境
发布时间:2025-08-28 关注:
来源:周文利
7月4日,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数”启青禾实践团队,走进连云港市灌云县教育局,与当地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三所乡村小学校长展开深入座谈。此次调研聚焦乡村教育现状,尤其关注村小面临的生源锐减、资源短缺、家校协同薄弱等现实困境,为后续开展帮扶活动奠定基础。
村小生存现状:生源萎缩与资源失衡的双重挤压
“今年一年级只招到1个新生,再这样下去,学校真要被‘蹬’没了。”座谈会上,灌云县马蹄小学校长李士旺的话道出了乡村小学的普遍焦虑。据灌云县教育局数据,全县户籍人口89万,常住人口约70万,但乡村小学生源正以“断崖式”速度减少。以王范小学为例,该校现有学生74人,而石门教学点仅64人,因无法维持完整六个年级,已降格为“教学点”。
“越靠近县城的村小,日子越难。”灌云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嵇寒冰解释,随着农村家庭进城购房、务工增多,有条件的家庭更倾向将孩子送入镇中心小学或县城学校,形成“灯下黑”现象。目前,全县150余所登记村小中,实际存续的公办村小已不足20所,每年仍有十余所因生源枯竭被撤并,剩余学校多靠校车跨村接送维持运转。
资源配置的失衡进一步加剧了村小的困境。尽管村小教师配备并不弱——石门教学点64名学生配备10名教师,其中3名副高职称,师生比优于县城学校——但硬件设施与课程开设仍存明显短板。“音体美信(信息)课基本开不起来,孩子们能接触的只有语文、数学。”王范小学校长李洪兵坦言,学校没通自来水,师生用水靠外运;夏季教室无空调,最高温度达38℃时,孩子们只能靠风扇解暑。
师资困境:留不住的年轻人与成长受限的坚守者
“我们最年轻的老师也30岁了。”王范小学校长李洪兵的话揭示了村小师资老龄化的现状。尽管县教育局通过“定向师范生”计划每年补充100名本地毕业生,且村小教师享有比县城教师高1000元以上的乡镇补贴,但年轻教师流失仍较严重。“刚入职的年轻人,大多撑不过一年就想办法调走。”马蹄小学校长李仕旺说,生活条件艰苦、职业发展空间有限是主因。
而坚守下来的教师,也面临能力固化的难题。灌云县实行“进城必考”制度,村小教师若想调入县城,需通过严格考试。“长期待在村小,教的都是低年级内容,时间久了,连初中教材都摸不透了。”一位小学校长坦言。嵇党委补充道,部分村小校长因管理能力不足,难以组织有效培训,导致教师专业成长停滞,这也是城乡教学质量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家校断层:贫困与缺位下的教育孤岛
“四年级兄妹俩,穿短袖时还穿着毛衣,第二天竟套上了羽绒服——他们的爷爷奶奶根本不知道冷热。”石门教学点负责人讲述的细节,让在场师生动容。调研发现,村小在校生中,65%以上由爷爷奶奶监护,父母多在外务工,另有约10%为事实孤儿或困境儿童,集中在“益海助学中心”等机构。
这些家庭普遍面临“三难”:经济支持难、辅导能力难、情感沟通难。“全家靠种地年收入不足1万元,除去吃饭和医药费,孩子想买本练习册都难。”王范小学校长李洪兵说,不少家庭连校服、文具都无力承担,更谈不上课外辅导。而隔代监护者多为老人,使用老年机、不会微信是常态,学校发通知需反复电话确认,家校协同几乎停留在“吃饱穿暖”层面。
更令人忧心的是教育观念的差异。“有家长直言‘孩子考零分没关系,只要不出事’。”灌云县教育局工作人员透露,部分家长自身素质有限,对孩子要么放任不管,要么简单粗暴打骂。一位村小校长曾遇到学生课间10分钟打8名同学的情况,家长却理直气壮:“我小时候也天天打架,现在不也好好的?”
破局尝试:线上支教与资源下沉的探索
面对困境,南财实践团队与灌云县教育局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依托数学学院专业优势,开展“云端课堂”线上支教。“每周固定1小时,通过直播教孩子们趣味数学、科普高新科技。”团队指导老师孙书记介绍,此举既能弥补村小课程短板,也能让大学生足不出校参与帮扶。
灌云县教育局对此表示支持,但也提出限制:“按省教育厅规定,学生不能带手机进校园,必须固定时间、集中开展。”
“乡村教育不是孤立的问题,它连着土地、家庭和未来。”实践团队成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此次灌云之行,让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乡村小学的困境,既是资源分配的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缩影。正如一位村小校长所说:“我们不缺坚守的决心,缺的是让决心能落地的阳光。”
据悉,南财实践团队将持续跟踪灌云县乡村教育现状,推动“云端课堂”落地,并呼吁社会力量关注村小硬件改善与教师培训,为乡村孩子搭建更坚实的成长阶梯。
(通讯员 周文利)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