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专访农民作家苦果:坚守乡土创作,传承农民诗歌薪火

发布时间:2025-08-28 关注: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杜豫贞

    7月16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三下乡”项目“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实践团,团队奔赴西安市鄠邑区,开启实践之旅第二站。成员们对话陕西农民诗人苦果老师,从农村题材创作方向到农民诗歌学会传承,从创作初心坚守到对青年创作者的寄语,苦果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深刻见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苦果  通讯员 岳思滢 摄
    谈及当下农民的心声与创作方向,苦果老师直指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现在的农民就是农村那个普遍的那年轻人,他到城里发展了。农村好像现在成了空城。没人居住,你就是老人,老年人。”他认为,创作需顺势调整方式,“就是写乡愁,他到城里边他就特别怀念那我母亲做的那个酸汤面、搅团,他这个时候以前可能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到这个时候特别怀念,然后他住一段时间,他还要回家乡去看一下,他就要拍个抖音视频啊。这就是这个故乡的情愫,就是这个乡愁。这个时候就是写乡愁的时候。”同时,他坚定表示:“农村题材它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在自媒体平台上,苦果老师关注到不少底层创作者的成长:“我最近我在公众号上得很勤,里边有保洁大妈成作家的,保安大叔成作家的,这些都给我有鼓舞。”他剖析其成功原因:“底层的这个生活是非常艰难的,在艰难的环境中,人要思考要怎么能够生存,怎么能够发展,如果你酒足饭饱的时候让你写,就是在无病呻吟。所以说这个农村题材它是永远存在多元化,永远存在。”
    聊起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的发展,苦果老师详细梳理了传承脉络。他首先提及王老九:“王老九是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在旧社会的时候,他是一个受苦人。是毛主席领导人民翻身之后,他属于那种感恩型,他就歌颂毛主席,歌颂共产党,他有进北京、进西安,还有‘想念毛主席,吃饭想起毛主席,走路想起毛主席,睡觉想起毛主席’,他这就是用这种非常朴素的语言去歌颂领袖,他对领袖有一种情怀。”苦果老师强调:“王老九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继承的。”
    他还讲述了李强华拜师王老九、创办画乡诗社的故事:“李强华跟我是一个村,他跟王老九两个在北京开会,开会之后两个陕西人住在一块,李强华专门给王老九三拜磕头,说‘从现在开始我就是你的学生’。”“李强华时代就是在80年代,他是我们户县的,他成立了画乡诗社”,“在李强华时代,就是开始办《泥腿子诗刊》,就是用油印机印出来,那在印的时候那人穿着短袖,大热天在那油印,那个热情很高啊。”
    谈及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的成立,苦果老师提到章立的贡献:“章立是甘亭文化站的一个站长,他在1993年的时候,就想着发起西北五省农民诗歌大赛,搞了大赛之后,他借这个东风,成立了陕西农民诗歌学会。”2007年章立不幸去世后,“郭建民就在这个危难时刻跟我一起到陕西民间事务管理局,当时学会已经都注销了,我们重新又登记了一次,又恢复了。郭建民就是临危受命扛起了陕西农民诗歌大旗,就是陕西农民诗歌的第二代领导。”苦果老师回忆,“在这个时候我就是副会长、秘书长。然后在第四届的时候说要有人退下来让年轻人上,我就退下来,第四届只担任理事,第五届我又重新加入。”
    当被问及农民作家如何守住初心、传递价值时,苦果老师给出建议:“那就是利用这个多元化的平台,更好地利用平台还要有这个创作,要深入生活,要多读书,这样才有生活积累啊。有了这种积累才有灵感,有了灵感然后才能写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
    针对有创作意愿的年轻人,苦果老师坦诚建言:“现在的年轻人我认为他们写的散文、写小说还是可以。如果让他们写诗我觉得不好写,因为他们生活无忧。诗歌,他就是有这种苦难、有这种悲愤,到了非吐不可的程度。你像岳飞写《满江红》的时候,他就是那个悲愤。现在人那衣食无忧,你让我写,我今天什么都不缺,那你写了谁相信你?这就是叫无病呻吟,写出来的他绝对不会有感染力,自己感觉都会别扭。还是要有这种生活这种真实的这种经验。”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