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专访路桄畅:陕西的黄土是否能从掩埋到托举

发布时间:2025-08-28 关注: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王嘉玉

    2025年7月,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的洪庆街道对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副会长路桄畅老师针对陕西农民文学发展的话题进行了采访交流。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路桄畅老师、王建新老师及杨民社老师与其妻子合影  通讯员 岳思滢 摄

一、满大街都是艺术家,谁来当听众?
   路桄畅老师与实践团成员们在谈到关于农民作家的创作困境时,提到了“出版问题”。路老师指出,现如今的出版要求是作家自己购买书号,自己来进行出版。书号的市场价格是4-5万左右,但是路老师提到陕西关中农民一年专注于务农得到的收益只有2万左右,这就指出了农民作家的困境之一,他们在黑暗中跋涉,甚至有时候要在嘴边抠出一点支出,这样来支撑自己的文化梦想。政府也想帮助这些有困境的创作者,但是自媒体的发展,使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出口,读者与作者的身份没有严格的界限,所以真正沉下心来理解、感受作品的人越来越少,导致了读者比听众多的市场局面。
    路老师在这里还特意提到了陕西的地域特质,陕西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都有其各自区别于其他两个的地理环境条件及方言,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三种独特的地域环境也使陕西有丰富的不同风格作家,又得益于陕西独特的悠久历史条件,使陕西作家都有深重的文化积淀。正如路老师说的“陕西黄土埋了许多人,也埋没了许多人。”许多王侯将相长眠在陕西这片土地,这独有的文化像黄沙一样积淀在陕西这片土地,正是这片文化的黄沙也筛选出了一批作家,让陕西的作家都有着黄土地独有的厚重、深沉的创作底色。他们的笔始终紧贴黄土的肌理,将人民、时代和黄土紧紧贴合在一起。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路桄畅老师  通讯员 岳思滢 摄

二、文化素养的沉淀来自浩瀚的典籍
    路桄畅老师谈及写作选题时,特别强调创作中切忌给人贴标签、下定义。他以 “农民作家” 为例犀利反问:“难道农民作家就只能写黄土地,不能写宇宙?” 在他看来,文学的本真在于多元 —— 既不能困于悲伤的单一维度,也不能错失欢喜的丰富面向,而这种层次的构建,始终离不开文化典籍的深厚积淀。
    同时,路老师也直言,鼓励创作的浪潮虽带来活力,却也滋生弊端。最显著的便是写作门槛的降低,使得部分创作者不再深耕细作,转而满足于泛泛而谈。这样的作品往往难以触动读者心弦,仅停留在表层的表达,远未抵达引发思考的深度。
    他始终坚信,古今中外的名著之所以不朽,正在于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映照 —— 正因为精准捕捉现实肌理,才能与读者产生强烈共鸣,进而对社会形成深远影响。而文化本就蕴含塑造社会的力量,因此文化作品必须融入正义的引导;与此同时,文化阅读也理应设立相应的门槛。
三、你的爱有多大,你的路能走多远
    谈及对年轻人的创作寄语,路桄畅老师坦言,如今能真正扎根生活土壤的作品,实在是稀见了。年轻人的笔尖总涌动着丰沛的想象,这绝非坏事 —— 他从不否定这份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只是格外强调,若能让思维在多重视角里舒展,作品便能生长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他劝勉年轻人别给自己的创作设限:脚下的土地、血脉里的民族记忆可以入笔,时代褶皱里的社会肌理、寰宇苍穹的浩瀚星河,同样值得描摹。在他眼中,年轻人心里装着多大的世界,笔下的路就能铺向多远的未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