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暑期三下乡团队走进户县吕公寨村,探访由村民秦专理创办 的公益阅览室“初见”。这座占地不足百平方米的乡村文化空间,历经7年沉淀,从私人藏书阁发展为乡土文化守护站,以24小时开放模式与在地化收藏理念,成为秦岭脚下独特的文化地标。其“零门槛准入、全免费运营”的公益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破局之道单打独斗 文化传承生态共建
2018年,秦专理将自家四间民房改造为公益阅览室。书架取材于废弃美容店货架,地面铺设二手市场淘回的青石板,总成本不足万元。7年来,阅览室坚持“零门槛准入”,门口悬挂“人生若只如初见”牌匾,寓意知识与信任的纯粹性。内部设置24小时通风阅读区,配备节能灯具与隔音设施,高峰期日均接待读者80余人次,涵盖村民、学生及城市访客。 阅览室独创“双空间”运营模式:公共阅览区陈列社科、文学类书籍2万余册,其中80%为秦专理个人收藏;私密阅读角设置隔音屏风与独立书桌,为村民提供静谧空间。2023年,阅览室获评“陕西省最美乡村文化空间”,成为西安高校人文实践基地,累计接待研学团队42批次。
图为初见书屋负责人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 通讯员 岳思滢 摄
空间叙事老物件传 情景阅读旧物新生
通过采访了解到,面对户县村史资料散佚危机,秦专理团队启动“抢救户县记忆”计划。他们走访全县112个自然村,累计行程超3万公里,收集到《涝峪沟记忆》《祖庵碑刻考》等濒危手稿83部,整理村史档案200余万字。二楼“户县故事区”特设“口述史专架”,收录80岁以上老人讲述的方言故事音频127小时,如92岁王桂兰口述的《油坊沟婚俗》完整记录了关中传统婚仪细节。
在文献保护领域,阅览室创新“三阶抢救法”:田野采集、数字化存档与活态传承。2024年,阅览室建成西北首个乡村文化数据库,实现文献检索、在线借阅、虚拟展览等功能一体化。通过口述史采集项目,团队将散落于民间的历史碎片重新串联,为乡村振兴保留文化根脉。
文脉深耕抢救记忆 基因构建留存根脉
阅览室构建起“时空折叠”式展陈体系,一楼留言墙以“初见·时光胶囊”为主题,读者可寄存信件给十年后的自己,累计收到信件1200余封;二楼电影资料区珍藏豆瓣TOP500影片拷贝120部,配备专业放映设备供村民免费观看;本土作品展区陈列户县作家手稿600余册,每个书架标注作者口述故事,如85岁张老的《涝峪沟记忆》手稿。秦专理表示:“这里不仅是书房,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光隧道。
图为初见书屋部分书籍 通讯员 岳思滢 摄
初心如磐筑就书巢 守夜长明点亮书香
针对文献收集困境,阅览室创新核心环建立“乡村文化守护人”队伍,培训56名村民担任田野调查员;协作环与福建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合作,开展“户县口述史采集”暑期项目;传播环开设抖音账号“初见守艺人”,发布《老井》《磨盘谣》等短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破500万。秦专理感慨:“单凭一己之力终究有限,唯有让村民成为文化主人,才能让乡土文脉真正活起来。”
图为初见书屋负责人与实践团部分成员合照 通讯员 岳思滢 摄
通过此次采访,团队深刻认识到:公益文化空间需构建“在地性-创新性-可持续性”三维生态。“初见”模式证明,民间力量通过系统性文献抢救、数字化传播与场景化体验,能有效激活乡土文化基因。正如秦专理所言:“每本旧书都是活着的根系,而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根系重新连成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