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韵润童声,山野课堂谱新章
发布时间:2025-08-28 关注:
来源:大学生之声
2025年6月16日,郑州大学文学院青禾诗语服务队的队员,携着《唐诗三百首》的墨香与对乡村美育的赤诚,踏入了伏牛山深处的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小学。在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支教中,团队以“以诗词心,以词化人”为理念,用课堂解构与自然探索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为大山里的孩子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服务队精心设计了“多感官教学工具箱”,其中包括“意象盲盒”——抽取“柳枝、酒杯’等实物道具来联想相关诗句;“诗词剧场”——分组演绎《静夜思》中游子望月场景;“情感地图”——用彩笔标注诗句中的情绪起伏曲线。
除了课堂内的创新,队员们更将教学延伸至大自然。陶湾镇群山环绕,溪流淙淙,本就是天然的诗词课堂。服务队策划了“行走的诗社”活动,带领孩子们带着自制“诗词采集本”走进后山。当看到瀑布飞泻时,队员雷凡吟诵“飞流直下三千尺”,自然景象与诗句在那一刻建立了通感。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莫过于户外“诗词飞花令”大赛。低年级在溪畔以“花、月、山”为令,高年级登坡挑战“风、春、夜”等进阶词。“月”字令刚出,童声便如春笋破土:“床前明月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引发全场惊呼。山风裹挟着诗句在谷中盘旋,孩子们脸颊通红,眼中闪烁着竞技的兴奋与发现诗词之美的惊喜。
郑州大学青禾诗语服务队的这次实践,为乡村美育提供了的新方案。团队构建了“课堂解构——知识内化、自然浸润——情感共鸣、创作表达——文化自信”的三维诗教模型,激活了乡土文化资源,使本土山水、民俗成为诗词教学的“活教材”。
这次支教行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血脉的赓续与情感共鸣的建立,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服务社会、传承文化、以美育人的责任担当。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