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学红色精神,汲取奋进力量——记阜阳市博物馆参观与“三下乡”实践活动
红色,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最鲜明的底色,是融入民族血脉中最深厚的基因。为深化对红色历史的理解、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行动,我们小组以“深学红色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为主题,先后走进阜阳市博物馆探寻红色记忆,深入乡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完成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与能力淬炼。
一、博物馆里悟初心:触摸阜阳的红色印记
阜阳市博物馆作为皖北地区重要的文化地标,不仅珍藏着这座城市数千年的文明积淀,更留存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走进博物馆的“红色阜阳”展厅,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段段影像,将我们带回那个战火纷飞却热血沸腾的年代。
展厅内,一尊“四九起义”领导人的雕像格外醒目,雕像底座上“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题字,瞬间将我们的思绪拉回1928年。讲解员缓缓讲述:当年,在党的领导下,阜阳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毅然发动“四九起义”,虽然起义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但起义将士用鲜血唤醒了皖北人民的革命意识,为后续的武装斗争播下了革命火种。展柜中,泛黄的起义纲领复印件、锈迹斑斑的步枪、磨损严重的绑腿,无不诉说着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奋勇抗争的故事。我们驻足在这些文物前,指尖轻轻拂过展柜玻璃,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先辈们“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滚烫。
沿着展厅继续前行,“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还原区让我们身临其境。通过声光电技术,我们看到刘邓大军在阜阳境内克服重重困难、突破敌人封锁的壮阔画面——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蹚过颍河,村民们自发组织担架队支援前线,孩子们为战士们递上自家舍不得吃的红薯……这些细节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的建立、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党和人民的血肉相连。小组成员小李在参观日记中写道:“以前在课本上学习‘四九起义’‘千里跃进大别山’,只觉得是遥远的历史事件,今天在博物馆里,我才真正读懂了‘人民至上’的含义,读懂了红色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先辈们用生命践行的承诺。”
参观尾声,我们在博物馆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重温入党誓词、分享感悟”活动。面对鲜红的党旗,大家举起右拳庄严宣誓,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展厅内,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信念。走出博物馆时,阳光正好,我们深知,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精神的“充电”——阜阳大地孕育的红色精神,将成为我们后续开展“三下乡”活动、服务群众的动力源泉。
二、“三下乡”中践使命:把红色力量送到田间地头
如果说博物馆参观是“理论课堂”,那么“三下乡”实践就是“实践考场”。我们带着从红色历史中汲取的奋进力量,走进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围绕“政策宣讲、农技指导、爱心帮扶”三大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一)政策宣讲:让红色精神与惠民政策“同频共振”
我们深知,红色精神的传承,不仅要“忆过去”,更要“启未来”。在三合镇文化广场,我们搭建了“红色宣讲台”,将阜阳本地的红色故事与乡村振兴、医保社保等惠民政策结合起来,用“接地气”的语言向村民们传递党的温暖。
宣讲中,我们以“四九起义”中村民支援革命的故事为切入点,引出如今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怀——“当年先辈们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抛头颅洒热血,现在党和政府出台了种粮补贴、医保报销、乡村振兴补助等政策,就是要实现先辈们的心愿。”为了让政策更易懂,我们还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宣传册,针对村民关心的“养老金发放”“农作物保险”等问题,逐一进行解答。72岁的张大爷听完宣讲后笑着说:“你们讲的红色故事我小时候听我爹说过,现在又给我们讲政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党一直记着我们农民,我们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此外,我们还在村里的小学开展“红色故事进校园”活动,通过情景剧、手绘红色漫画等形式,向孩子们讲述“小英雄雨来”“阜阳本地少年交通员”的故事,让红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五年级学生王乐乐在课后对我们说:“原来我们阜阳有这么多英雄,我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家乡做贡献。”
(二)农技指导:用专业知识解群众“燃眉之急”
三合镇是阜阳市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但部分村民因缺乏科学种植技术,面临着“产量低、病虫害防治难”的问题。我们提前与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对接,了解到当地主要种植番茄、黄瓜等蔬菜,近期不少农户反映番茄脐腐病频发。针对这一问题,小组中学习农业专业的成员小王,结合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准备了详细的防治方案。
在村民李大姐的番茄大棚里,小王蹲在田埂上,手把手教李大姐识别脐腐病的症状:“您看,番茄顶部出现凹陷、变黑的情况,就是脐腐病,主要是因为缺钙和水分供应不均导致的。”随后,他还示范了“叶面补钙”的操作方法,叮嘱李大姐“要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能积水,每周喷一次钙肥,连续喷三次就能缓解”。为了让更多农户受益,我们还在大棚旁举办了“农技小课堂”,发放《常见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解答农户们提出的“黄瓜霜霉病防治”“大棚温度调控”等问题。
看着农户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我们深刻体会到,“奋进力量”不仅来自于对历史的敬畏,更来自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成就感。正如小组组长所说:“先辈们为人民奋斗,我们今天也要为群众办实事,把专业知识变成帮助村民增收的‘金钥匙’,这才是对红色精神最好的传承。”
(三)爱心帮扶:用温暖行动传递“红色温度”
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三合镇有几位独居老人和困境儿童,他们的生活需要更多关怀。于是,我们发起了“爱心帮扶”行动,带着提前准备的米面油、学习用品,走进他们的家中。
在独居老人刘奶奶家,我们帮她打扫院子、整理房间,陪她聊天。刘奶奶给我们讲起年轻时参与村里劳动的故事,我们也给她讲博物馆里看到的红色历史,听着听着,刘奶奶眼眶湿润了:“现在的日子多好啊,你们这些年轻人还想着我们,真是谢谢党、谢谢你们。”在困境儿童小浩家,我们为他辅导作业,给他送上新书包和绘本,小浩开心地说:“谢谢哥哥姐姐,我一定好好读书,以后也去帮助别人。”
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让我们更加明白:红色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而“为人民服务”就体现在每一件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实事中。当我们把温暖送到群众身边时,也让红色精神有了更生动、更具体的表达。
三、总结反思:让红色精神成为永恒的奋进动力
为期一周的博物馆参观与“三下乡”实践活动结束了,但它带给我们的影响却远未停止。回顾这段经历,我们不仅深化了对红色精神的理解,更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将红色力量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收获了三点深刻的感悟:
第一,红色精神是“不忘初心”的“指南针”。阜阳的红色历史告诉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三下乡”中,正是这份初心,让我们始终把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无论是宣讲政策还是帮扶老人,都力求做到“群众满意”。未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以红色精神为指引,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第二,红色精神是“攻坚克难”的“动力源”。从“四九起义”的顽强抗争,到刘邓大军的奋勇前进,先辈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在此次“三下乡”中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当我们面对农户的技术难题、老人的孤独困境时,也曾有过“不知如何下手”的迷茫,但想到先辈们在更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我们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这让我们明白,无论遇到什么挑战,只要传承红色精神,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第三,红色精神是“接续奋斗”的“接力棒”。参观博物馆时,我们看到的是先辈们的奋斗;开展“三下乡”时,我们践行的是当代青年的担当。红色精神不是静止的历史,而是需要一代代人传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做红色精神的“学习者”,更要做红色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把从历史中汲取的力量,转化为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此次活动虽已落幕,但“深学红色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的主题,将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永恒课题。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红色精神为引领,脚踏实地、奋勇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