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寻迹颍淮红魂,奏响青春强音

发布时间:2025-08-26 关注:

来源:蔡家豪

寻迹颍淮红魂,奏响青春强音——阜阳市博物馆研学与新时代青年使命践行

颍淮大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阜阳古城,革命精神熠熠生辉。为深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将红色教育融入青年成长,我们青年实践小组以“寻迹颍淮红魂,奏响青春强音”为方向,走进阜阳市博物馆开启红色研学之旅,并以研学所得为指引,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在回望历史中坚定信仰,在践行使命中锤炼担当,让红色精神成为青春远航的不竭动力。

一、研学博物馆:解码颍淮大地的红色密码

阜阳市博物馆的“红色阜阳”展区,如同一部立体的红色史书,用实物、影像与文字,记录着阜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峥嵘岁月。当我们踏入展区,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故事,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颍淮大地上的红色传奇。

展区入口处,一组“四九起义”的历史照片格外引人注目。1928年4月9日,在中共皖北特委的领导下,魏野畴等革命志士率领农民武装与革命士兵,在阜阳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皖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讲解员指着照片中简陋的武器与起义将士坚毅的面容,动情地说:“当时起义部队装备落后,多数战士手持大刀、长矛,却凭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它在皖北播下了革命火种,让‘跟着党、闹革命’的信念深深扎根在百姓心中。”展柜中,一份泛黄的《皖北苏维埃政府布告》复印件尤为珍贵,布告上“实行土地革命,废除苛捐杂税”的字样,清晰展现了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我们俯身细看,仿佛能看到革命先辈们在油灯下起草布告时,眼中闪烁的对未来的憧憬。

在“千里跃进大别山”专题展区,声光电结合的场景还原让历史“活”了起来。我们站在模拟的颍河岸边,耳边传来枪炮声与战士们的呐喊声,眼前的投影画面中,刘邓大军冒着敌机轰炸,蹚过冰冷的河水,向大别山挺进。展区内,一件布满补丁的军大衣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是当年一位解放军战士穿过的衣物,衣摆处还残留着战斗中留下的弹孔。“当时阜阳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途经地,当地百姓主动为部队送粮食、当向导,有的村民甚至把自家的门板拆下来搭浮桥,帮助大军过河。”讲解员的话,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军民鱼水情”的真正含义。小组成员小张在研学笔记中写道:“以前总说‘人民是革命的靠山’,今天在博物馆里,我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重量。没有百姓的支持,就没有革命的胜利;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研学接近尾声时,我们在博物馆的红色讲堂开展了“红色故事分享会”。大家结合所见所闻,分享自己印象最深的红色故事:有人讲述“四九起义”中年轻战士的牺牲,有人感慨刘邓大军与百姓的深厚情谊,还有人联系当下,谈如何传承先辈精神。分享结束后,我们共同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昂的歌声回荡在讲堂内,也让红色信仰在心中更加坚定。走出博物馆,夕阳为博物馆的建筑镀上一层金边,我们深知,这次研学不仅让我们读懂了阜阳的红色历史,更让我们解锁了“忠诚、奋斗、为民”的红色密码——这正是我们青年一代需要传承的精神内核。

二、践行新使命: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落地生根

研学博物馆是“学红”,践行使命是“用红”。我们带着从博物馆中汲取的红色力量,立足青年身份,围绕“红色宣讲、文化传承、社区服务”三大方向,在阜阳市开展系列实践活动,让红色精神从历史走向现实,从展馆走向生活。

(一)红色宣讲进社区:让老故事焕发新活力

为让更多人了解阜阳的红色历史,我们走进阜阳市颍泉区泉北社区,开展“颍淮红故事”宣讲活动。考虑到社区居民年龄跨度大,我们精心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宣讲内容:针对老年人,我们用方言讲述“四九起义”“百姓支援大军”等贴近生活的故事,唤起他们对历史的记忆;针对青少年,我们通过“红色知识问答”“手绘红色漫画”等互动形式,让他们在趣味中学习红色历史。

在社区活动中心,78岁的陈爷爷听完“四九起义”的故事后,主动分享起自己父亲的经历:“我爹当年就是给起义部队送过粮食,他总说,共产党的队伍是为老百姓办事的,再危险也得帮。”陈爷爷的讲述,让宣讲现场的氛围更加热烈。我们还准备了红色书籍与宣传册,免费发放给居民,鼓励大家回家后与家人分享红色故事。社区居委会主任说:“你们的宣讲接地气、有温度,让社区居民重新认识了阜阳的红色历史,也拉近了大家与‘红色精神’的距离。”

(二)文化传承进校园:让红色种子在童心发芽
青少年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者,为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成长,我们走进阜阳市颍东区一所小学,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我们将阜阳本地的红色故事改编成情景剧,邀请学生们扮演革命志士与百姓,通过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体验历史场景。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