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安徽非遗文化调研团濉溪行:数字技术助力千年茶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26 关注:

来源:“千年一脉,薪火相传”安徽非遗文化传承调研团

     2025年7月1日至4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千年一脉,薪火相传”安徽非遗文化传承调研团在队长沈晨阳的带领下,深入淮北市濉溪县濉溪古城,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茶文化调研活动。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团队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探索数字化手段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
沉浸式体验:感受茶文化千年韵味
  调研团首日漫步在濉溪古城石板街上,这条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风格古街,两侧高高挂起的灯笼与充满历史气息的牌匾交相辉映。团队成员触摸着百年前商铺门楣上的雕花,拐进侧巷发现明代拴马石和清代水井,每一处遗迹都诉说着古城往昔的繁华与沧桑。7月3日清晨,调研团来到濉溪老街的“王家茶坊”,亲身体验了当地特有的“棒棒茶”品饮仪式。队员们按照老茶人指导的“三闻三品”古礼,细细品味茶汤的滋味变化,感受“七分茶三分棒”的绝妙配比。棒棒茶这一皖北古韵中的非遗茶饮传奇,于2008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起源可追溯至宋元时期临涣古镇的饮茶习俗。
对话传承人:记录濒临失传的制茶技艺
  调研期间,团队拜访了省级非遗项目“濉溪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师傅。在传统制茶作坊中,王师傅演示了杀青、揉捻、烘焙等古法工艺,并分享了手工茶与机器茶的区别:“机器茶虽快,但手工茶的温度与灵气无法替代。”队员徐乐在体验炒茶时感慨道:“每一片茶叶都凝聚着匠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时间的沉淀。”团队还采访了多位民间茶艺师,记录下了濒临失传的“老茶馆评茶”习俗。队员周妍表示:“老茶客们通过观色、闻香、品韵等方式来评判茶质的场景,是活态非遗的生动体现。”
数字化传承:科技为非遗注入新活力
  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调研团特别关注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团队提出通过智能知识图谱记录团黄贡茶制作技艺、搭建非遗多模态数字展示平台等方案,助力传统技艺突破地域限制。团队队长沈晨阳表示:“数字技术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期待未来与高校团队合作,让‘数字基因’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这种创新思路与第三届深圳光明区非遗文化艺术周活动不谋而合,该活动也引入了AI、AR等数字技术,打造“科技非遗”体验区。
成果与建议:为非遗传承贡献青春智慧
  活动最后一日,调研团提出了建立“茶文化研学基地”、开发非遗旅游路线等建议,旨在通过多种形式推动濉溪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队员崔子晗表示:“这次调研让我们意识到,非遗保护不仅是保存技艺,更是延续一种生活方式。”专家指出,濉溪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处在中原文化与江淮文化的交汇处,形成了独特的“北茶南制”工艺体系。濉溪茶在历史上开创了“以火助香”的特殊工艺,这与南方茶系的“以水显韵”形成鲜明对比,是中国茶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见证。
未来展望:让千年茶文化焕发新时代光彩
  此次濉溪古镇之行,不仅让淮师学子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他们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热情。团队表示,未来将整理调研成果形成报告,并联合高校与民间组织推动濉溪茶文化的数字化保护,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正如第三届深圳光明区非遗文化艺术周所展示的那样,当千年非遗遇见硬核科技,将会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数字化保护与创新活化正在为传统非遗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千年文化薪火相传,绽放新时代的光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