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环保路 躬身实践绿满乡 ——青岛农大学子山东环保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3 关注:
来源: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春绿动”实践服务团
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践行青年环保使命,8,15日至8月17日,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春绿动”实践服务团奔赴山东省临沂市、东营市、淄博市等地,以“播思想、明实况、干实事”为脉络,通过“理论宣讲,实地调研,实践服务”的多元形式,探索青年助力乡村环保的新路径,用青春力量为乡村绿色振兴注入新活力。
宣教普识:播撒绿色理念,激发环保热情
实践团首站以环保宣教为重点,在社区广场、乡村集市设立宣传点,通过互动游戏、手册发放、案例讲解等形式,将通俗易懂的环保知识传递给当地群众。
“您知道一个塑料袋自然降解需要多少年吗?答案是至少 200 年,而一个塑料瓶则需要 500 年才能完全降解。”在临沂市罗庄区的社区活动中,张同学手持环保道具,向围拢过来的居民细致讲解塑料污染的危害。团队还设计了“垃圾分类大转盘”游戏,转盘上清晰标注着不同垃圾的类别和处理方式,孩子们转动转盘后回答对应问题即可获得小礼品,这一形式吸引了许多孩子排队参与。一位带着孩子来赶集的家长笑着说:“这样的活动既有趣又有意义,孩子回家后还主动提醒我们分类垃圾,连吃饭时都念叨着剩菜属于厨余垃圾呢。”
在泰安市某小学的环保课堂上,队员们提前准备了生动的动画短片,展示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以及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还带来了各种植物种子和土壤样本进行实物展示,向孩子们普及节约用水、保护野生动物的知识。课后,孩子们在 “环保承诺墙” 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纷纷承诺要争做 “环保小卫士”,从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不随地乱扔垃圾做起。
调研筑基:洞察环境现状,倾听民众心声
为深入了解乡村环保现状,团队分成四班人马,分别走访多地的村庄、社区和企业周边,通过问卷和一对一访谈收集一手资料,详细记录当地环保设施建设、村民环保意识等情况。
在临沂市,队员们在社区发放《生态保护认知问卷》,重点了解居民对湿地保护、水资源利用的看法;在淄博市工业区周边社区,通过入户访谈记录群众对“工业三废”治理的建议;在聊城市农村地区,则聚焦农业面源污染,调研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的实际情况;在烟台市农村地区,聚焦各个村落实时的垃圾处理、河流治理情况,针对相关问题展开系列调研。
在问卷调研活动中,团队共回收有效问卷117份,整理出“垃圾分类执行不到位”“农村污水排放不规范”“环保设施利用率低”等12类问题,为后续实践与政策建议提供了扎实依据。
关于农村垃圾处理与河流治理问题,刘同学发现不少村庄的主干道旁都配备了分类垃圾桶,部分村庄还修建了小型污水处理池,但仍有大量没有分类功能的垃圾桶存在,并且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发现,农村住户的环保意识仍有待提高。“有的老人习惯将垃圾随手丢进河道,认为‘水一冲就没了’,还有些村民觉得垃圾分类太麻烦,总是混在一起扔。” 刘同学在调研笔记中仔细写道。
行动筑绿:践行环保承诺,守护碧水蓝天
实践团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多地开展针对性的环保志愿服务,用双手为乡村添绿。
在临沂市某乡村,队员们发现河道旁散落着不少塑料袋和农药瓶,便立即手持夹子、垃圾袋等工具开展清理行动。他们一边清理,一边向围观的村民演示如何正确处理农业废弃物,讲解这些垃圾对土壤和水源的危害。一位在河边劳作的村民感慨道:“以前觉得这些小事无所谓,看着你们这么认真清理,才知道对环境影响这么大,以后我们自己也要注意。”
在淄博市的一条商业街,团队发起了 “垃圾清零” 行动,队员们沿街捡拾烟头、塑料包装等垃圾,同时向商户发放可降解垃圾袋,耐心讲解一次性用品对环境的危害,倡导大家减少使用。路过的市民看到后纷纷点赞,还有几位年轻人主动加入清理队伍,一起为整洁的街道贡献力量。
在烟台市的一个小村落,刘同学调研发现部分垃圾处理及河流治理仍存在问题,遂进行拍照与文字记录,拟待进一步设法优化处理。
青春续航:总结提升,共绘绿色未来
通过本次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团队深刻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城市需加强精细化治理,乡村则需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更注重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而青少年环保教育更是环保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环保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团队负责人崔同学在实践总结会上表示。下一步,团队将系统整理调研数据,形成详细的《乡村环保现状与建议报告》,并借力校方环保活动,开展长期帮扶计划,定期回访实践地,通过持续的宣教和行动,为乡村绿色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从课堂到田野,从理论到实践,这群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脚步仍在继续,青春的引擎正为美丽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