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3 关注:
来源:嘉兴大学猛萌啦啦队
七月的十四都村,荷风送香,青瓦错落。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 “四季研学循古道,非遗探秘映韶光” 实践团的队员们,怀揣着激活古村资源的热忱,踏上了四季研学路线开发的征程。这条串联起荷塘、宗祠、古建与美食的路线,从模糊构想走向清晰蓝图,既历经挑战,也让青春智慧在实践中愈发闪耀。
迷雾重重:路线开发的 “拦路虎” 路线开发初期,难题接踵而至。季节衔接的 “断层” 是首当其冲的挑战。十四都村的资源季节性鲜明:春季荷塘初绽、夏季非遗繁盛、秋季古建韵味、冬季美食飘香,虽各有特色,却难以形成连贯的研学体验。 如何让四季资源相互呼应、形成闭环,成了第一道难关。 内容设计的 “深浅” 拿捏同样棘手。不同年龄段需求差异显著:小学生偏爱互动游戏,青少年喜欢深度体验,成人更注重文化内涵。起初,路线内容要么过于简单,满足不了青少年和成人;要么过于深奥,让小学生望而却步。
与当地资源的 “脱节” 更让路线显得空洞。尽管团队收集了荷塘、宗祠、古建和美食的资料,但如何将其有机融入研学,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而非走马观花,仍是难题。例如采莲活动,不应止步于让游客体验采摘动作本身,更要引导他们了解这一行为背后承载的文化故事,这正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拨云见日:在实践中寻找 “金钥匙” 队员们深入古村,在与村民交流、深挖资源中寻解法。 为解季节衔接问题,他们走访老人和村干部,发现春季有春耕、秋季有丰收,便加入 “春耕体验”“丰收采摘”。春季讲荷花生长周期,为秋季莲藕收获铺垫;秋季说古建依季节修缮的智慧,呼应冬季保暖措施,让四季路线形成完整体系。
发放200份问卷调查后,队员们统计得到:85%的游客希望“动手做非遗”,70%的家长期待“文化+教育”体验项目。这让队员们获得了灵感,决定在研学路线内容设计方面采取 “分龄分层” 策略:小学生采莲时玩 “荷塘寻宝” 学知识,做团圆饼体验揉面乐趣;青少年非遗手作挑战复杂竹编、青瓷,古建探秘参与测绘;成人听周氏宗祠理学思想、团圆饼家国情怀,各得其所。
为让路线融入当地,队员们学采莲技巧,将 “西施采莲” 传说融入春季研学;邀讲解员在周氏宗祠讲周敦颐清廉故事,让非遗与文化结合;在西施小点设计了团圆饼制作体验在学做古法技艺的同时,聆听 “西施制饼慰乡邻” 的传说,让面团的温度与历史的温度在掌心交融。 知行合一:实践带来的 “新感悟” 开发过程中,队员们收获了深刻启发。他们意识到,研学路线开发不能闭门造车,需深入了解当地实际,因地制宜 —— 正是多次走访村民、深挖资源故事,才让路线丰富又接地气。 同时,他们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路线开发涉及内容设计、资源整合、当地沟通等多方面,单靠个人难以完成。队员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遇问题共同讨论,这种协作精神是成功的关键。 如今,十四都村四季研学路线初具雏形。这是古村农文旅融合的新尝试,更是队员青春成长的见证。这段攻坚克难的经历,将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