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淮北星火"—— 淮海战役精神调研传承现状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5-08-18 关注: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淮北星火"—— 淮海战役精神调研传承现状调研报告
为深入探寻淮海战役精神的历史根脉与当代传承,2025年 6月下旬,淮北师范大学 "淮北星火" 调研团一行 4 人,先后前往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陈官庄纪念馆、淮北市档案馆及周边村镇,开展了为期 7 天的实地调研。此次调研通过走访历史亲历者后代、收集珍贵史料、参与传承活动,系统梳理淮海战役精神在淮北地区的传承现状,以青春视角体悟历史厚重,向革命先烈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硝烟回响:在史料中触摸精神密码
"这枚生锈的子弹壳,是 1948 年双堆集战役中一名年轻战士留下的,他牺牲时才 19 岁,口袋里还揣着给母亲的家书......" 在双堆集烈士陵园纪念馆,讲解员指着展柜中泛黄的信笺与弹壳,声音低沉而有力。调研团成员俯身凝视,信上 "娘,等打完这仗,我就回家种庄稼" 的字迹已模糊,却字字戳中人心。

展馆内,200 余幅黑白历史照片串联起战役全貌:战士们在雪地里啃冻窝头的场景、支前群众推着独轮车奔赴前线的身影、指挥员在战壕里绘制作战地图的专注...... 其中一幅 "十人桥" 的油画尤为震撼:十位解放军战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用肩膀扛起木板架成 "人桥",让大部队踏着他们的身躯冲向阵地。"这就是淮海战役精神里 ' 团结协同、勇于牺牲 ' 的生动写照。" 调研团成员胡泊在笔记中写道,"原来课本里的 ' 人民战争 ',是无数普通人用血肉之躯堆起来的。"
 
在淮北市档案馆,馆长周志强向调研团展示了一批刚整理完成的支前档案:仅濉溪县一个村,就有 320 名妇女连夜赶制军鞋 5000 余双,60 岁以上老人组成 "送水队" 往返阵地 20 余次。"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周志强指着档案中 "家家有担架,户户有支前" 的记载说,"这背后是 ' 人民至上 ' 的信念,也是淮海战役精神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薪火相传:在当代实践中延续红色基因
调研途中,一场特殊的 "家庭党课" 让成员们深受触动。在濉溪县韩村镇,86 岁的老兵张福才家中,祖孙三代围坐在一起,老人正指着墙上的军功章讲述往事:"当年我是担架队员,亲眼见战士们为了掩护群众撤退,主动暴露自己引开敌人......" 他的孙子张明是村党支部书记,如今正带着村民发展红色旅游,"爷爷常说,不能让牺牲的人白流血。我们把村里的老民房改造成 ' 支前故事馆 ',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这样的传承场景在淮北随处可见。在陈官庄纪念馆,每周都有中小学生来此开展 "红色讲解员" 实践活动,12 岁的李一诺已能熟练讲述 "小萝卜头" 在狱中传递情报的故事;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开设 "淮海战役精神必修课",学生们通过编排情景剧、重走支前路,让历史 "活" 起来;当地文旅部门推出的 "重走淮海路" 研学线路,今年已接待游客超 10 万人次。
 
"传承不是简单的纪念,而是要让精神融入生活。" 调研团指导老师刘建国说,在走访的 12 个村镇中,87% 的受访者表示 "经常参加红色主题活动",72% 的青少年能说出至少 3 个淮海战役英雄的名字,"这说明 ' 敢于斗争、决战决胜 ' 的精神,正在这片土地上以新的方式生长。"

青春接力:以吾辈之青春,传先辈之精神
调研最后一天,调研团在双堆集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前举行了一场简短的祭奠仪式。成员们手捧白菊,向镌刻着 36000 余名烈士姓名的纪念碑三鞠躬。"我们今天的调研,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名字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曾和我们一样鲜活的生命。" 团长张家耀带领大家宣誓,"以青春之名,传承淮海星火;以奋斗之姿,续写时代华章。"
 
7 天的调研中,团队共收集到 120 余件珍贵史料(含 43 封未公开的战士家书),整理出 28 个支前群众后代的口述故事,完成 1500 份问卷调查。接下来,他们将通过编纂《淮北星火 —— 淮海战役精神青少年读本》、拍摄微纪录片、开展校园巡讲等方式,让更多同龄人读懂这段历史。
 
夕阳下,调研团成员与陵园的松柏并肩而立,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淮海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尽,但 ' 人民至上、团结奋斗 ' 的精神,永远是照亮前路的星火。" 江富生望着纪念碑说,这或许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 让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

实习生 张家耀 胡泊 江富生 蒋焘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