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8 关注: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淮师学子三下乡:筑梦乡居志愿队五天实践,用行动守护乡野田园之美
七月的乡野,绿意正浓。2025年7月12日至17日,亳州市利辛县和谐社区“筑梦乡居志愿队”开展环保实践活动,通过公园清理、宣传引导、站点建设、知识互动与河边优化,让环保行动融入社区肌理,让绿色理念走进居民生活。
公园清扫:从“随手捡”到“用心护”
7月12日,21名志愿者走进社区公园。他们分成三组,一组清理主干道垃圾,一组擦拭公共设施,一组捡拾草坪杂物。志愿者李同学发现儿童游乐区的沙坑里混着塑料碎片,便跪在地上用手一点点抠出:“孩子光着脚玩,万一扎到就不好了。”
当日清理垃圾14袋,其中3.5公斤可回收物被分类变卖,所得将用于社区环保角建设。傍晚,有家长带着孩子用志愿者留下的工具清理落叶,一位妈妈说:“让孩子看看志愿者的付出,比说教有用多了。”
宣传落地:从“讲知识”到“教方法”
7月13日,社区广场上,志愿者们演示着“旧物改造”:将洗衣液瓶剪成花盆,用快递盒做成收纳盒。“这些小窍门简单好学,家里的废品能再利用。”志愿者边做边说,围看的居民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入户宣传时,志愿者在养殖户王大叔家,建议他将畜禽粪便收集起来制作有机肥:“既减少污染,又能给菜地施肥,一举两得。”王大叔当即邀请志愿者下次来指导具体做法。当天发放手册290份,23户居民表示愿意尝试“每周少用5个塑料袋”的环保挑战。
站点便民:从“找垃圾桶”到“正确投”。
7月14日,5处新垃圾站点在居民楼集中区启用。志愿者在站点旁放置“分类小课堂”展板,用漫画展示“电池投红桶、菜叶投绿桶”。居民张阿姨提着厨余垃圾来投放,看到展板后笑着说:“这下不用记混了,漫画一看就懂。”
志愿者在站点值守时,遇到最多的问题是“外卖盒属于哪类垃圾”,他们耐心解释:“干净的可回收,有油污的算其他垃圾。”当日站点垃圾投放正确率较之前提升40%,有居民主动帮忙维持秩序,提醒他人按类投放。
问答互动:从“答题赢奖”到“主动求知”
7月15日的环境知识问答活动中,60名参与者分成“少年组”“家庭组”“老年组”。“家庭组”的刘大哥一家三口配合默契,女儿抢答、妻子补充、他负责难解题,最终夺得冠军。“为了答题,全家昨晚一起查资料,学到不少知识。”刘大哥说。
题目中“如何正确处理废旧农药瓶”“村里的污水去哪了”等与乡村生活相关的内容,引发热烈讨论。活动结束后,仍有居民围着志愿者问:“咱社区的垃圾分类后运到哪里处理?”这种主动探究的态度,让志愿队决定后续加开环保答疑会。
河边焕颜:从“清理垃圾”到“生态维护”
7月17日,志愿者们在利阚河沿岸开展优化行动。除清理垃圾外,他们还修剪了岸边杂乱的枝条,补种了居民捐赠的30株耐湿植物。“这些植物能固土,还能防止水土流失。”学园艺的志愿者指导大家种植。
村民们送来饮用水,有的帮忙划船打捞漂浮物。“以前觉得扔点垃圾没事,看你们这么认真,以后绝对不扔了。”村民周阿姨说。志愿者与社区签订“河道守护协议”,定期回访维护,让短期行动变成长效机制。
五天实践,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社区的每一寸土地,用行动带动居民参与环保。正如一位老人所说:“这些孩子带来的不只是干净,更是让咱家乡一直美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