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实践团一行18,前往安徽省马泽行政村龚冲自然村开展乡村振兴专项调研。本次活动延续“聚焦村支书使命担当,记录乡村发展变迁”的核心主题,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数据收集等方式,全面梳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经验,用青春视角捕捉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清晨的阳光洒满乡间小路,志愿者们沿着新修的水泥村道走进村庄,眼前的景象与去年调研时形成鲜明对比:昔日零散的农田已整合为连片的标准化种植基地,村口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产业路,路旁的太阳能路灯在晨光中挺立。“这五年变化太大了,以前下雨出门全是泥,现在开车能直接到田埂边!”村口值守的大爷笑着向志愿者们介绍,言语间满是自豪。
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实践团首先来到核心产业区。200亩蓝莓种植基地里,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分拣、装箱,冷链车在基地旁等待装运。基地负责人递过检测报告,“我们还建了电商直播间,城里人在线上下单,当天就能发冷链,最远能卖到广东去。”旁边的稻田里,智能水肥一体机正匀速作业,田埂上的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显示土壤墒情,“以前凭经验种地,现在靠数据说话,节水又省肥,产量还提高了15%。
走进村落,人居环境的改善令人耳目一新。曾经的“泥巴院”变成了整洁的农家小院,墙角的分类垃圾桶整齐排列,几位保洁员正沿着村道清扫。“以前垃圾随手扔,雨天污水流满地。现在村里每周搞卫生评比,评上‘清洁户’还有奖励,大家都自觉了!”村民李大妈热情地邀请志愿者参观自家院子,院内的小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屋檐下的太阳能板正在发电,“这板是村里统一装的,发的电用不完还能卖钱,一年能增收两千多呢!”村支书补充说,村里已完成全部道路硬化、污水管网改造,新建的村民文化广场成了大家跳广场舞、办活动的好去处,“以前村民闲了就打牌,现在跳舞、学农技,精神头不一样了。”
村委会办公室里,墙上的“乡村振兴进度表”格外醒目,上面标注着产业升级、基建完善、民生改善等六大类23项具体任务,每项任务后都附有完成时间和责任人。“乡村振兴不能瞎干,得有规划、有步骤。”村支书拿出新旧对比相册,“你看这张五年前的照片,土路、土房、杂草堆,再看现在的水泥路、砖瓦房、产业园,都是一步步干出来的。”旁边的档案柜里,整齐摆放着村民议事记录、产业分红台账、民生诉求清单,“村里大事小事都要开村民代表会,钱怎么花、项目怎么建,都得大家点头才行。”
午后,实践团分成三组深入调研:产业组跟踪蓝莓从采摘到发货的全流程,记录产业链各环节收益分配;民生组走访10户村民家庭,收集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改善情况;数字组重点考察村级政务服务终端的使用效果,村民通过终端机可办理社保查询、补贴申请等20余项业务,“以前办事要跑镇里,现在在村里几分钟就办完,太方便了!”村民张大哥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傍晚的座谈会上,村支书与志愿者们畅谈发展规划:“下一步我们要建蓝莓深加工车间,开发果酱、果干等产品,还要搞乡村旅游,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他的话语朴实而坚定,“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这就是我们村干部的责任。”志愿者们纷纷表示,通过调研深刻体会到“实干兴邦”的内涵,乡村的每一点变化都凝聚着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汗水。
离别时,夕阳为村庄镀上金色余晖,田埂上的稻浪随风起伏,蓝莓基地的灯光渐次亮起。实践团成员小陈在日记中写道:“龚冲自然村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脚踏实地的奋斗里。每一条村道、每一片果园、每一张笑脸,都是对‘使命与担当’最生动的诠释。”车窗外,乡村的轮廓渐渐远去,但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已深深印在志愿者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