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一路向黔”社会实践团队抵达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德旺土家族苗族乡,开展为期11天的茶产业调研实践活动。夏日的风掠过黔东连绵的茶山,带着晨露浸润过的清新茶香。在盘山小路上,这群身着红马甲的年轻人踩着露水往茶林深处走去。他们背包里装着笔记本和相机,也装着对这个少数民族乡野的无限热情。
茶垄间的启蒙课晨雾还未散尽,茶农黎师傅粗糙的手指已经穿梭在翠绿的茶树间。“侧边的枝丫要全舍掉,不然长不出好茶芽”,他示范的动作行云流水,身后的大学生们却显得笨拙。队员第一次知道,原来维护茶苗不是简单的“拔”,而要带着巧劲“掐掉”。枝丫在指尖断裂的触感,比任何教科书都生动。

茶园的斜坡上,队员们很快找到了各自的节奏。池佳恒负责记录优良茶树的形态特征,赵雨滴跟着茶农学习辨别虫害。汗水顺着刘海滴进眼睛时,赵雨滴突然理解了黎师傅说过的话:“这里的每一株茶树,都是乡亲们用脚丈量出来的希望。”
茶厂里的现代化叙事德旺乡山顶的茶叶加工厂里,机器轰鸣声盖过了交谈。茶厂合作社负责人冯叔扯着嗓子介绍新引进的色选机:“机器的引进能大大提高效率,村民们也不用这么累了。”机器轰鸣诉说着产业故事。实践队跟随他熟悉制茶流程,了解鲜叶如何在杀青、揉捻、烘焙中“蜕变”;与管理人员交流,他们了解到德旺乡白茶的种植离不开政策引导,这是国家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大力扶持。

参观完毕,大家挽起袖子自愿帮忙打扫,灰尘落了满身,额角溢了汗珠,指尖却沾着茶香。“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空话,而是藏在这日复一日的踏实劳作里。
茶艺课上的文化震颤茶厂实践后,队员们跟随当地茶艺师赵璐屹开启“茶艺修行”,了解茶产业背后的文化底蕴,深挖德旺白茶的产业赋能。从识茶具、控水温的细腻讲究,到“凤凰三点头”注水的礼仪传承,再到品茶时“静心生悟”的文化沉淀,指尖动作从生涩到优雅,队员们真切触摸到茶艺文化的厚重。当第一杯茶汤氤氲飘香,恰似德旺茶产业与文化传承的未来,在青春助力下,正徐徐展开融合创新的崭新画卷。
最动人的是当赵老师说起茶礼时的神情:“德旺的每一株茶树都是村民们辛苦种下,我们所泡的每一片茶叶也应当心怀尊敬。”那一刻,所有队员都安静下来。后来队员胡诗琪在日记里写:“原来一片茶叶里,真的住着一方水土的魂魄。”

雨后的山路上,茶林在阳光下闪着新绿。那些沾着泥土的笔记本,那些被茶水浸湿的笔记,那些在吊脚楼里聊到深夜的乡愁,都化作青春与乡土碰撞的印记。车里的年轻人不知道,他们的到来就像一场山雨,已经悄然渗入这片茶山的肌理。而茶山给予他们的馈赠,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为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