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构建“无废”新图景: 池州市贵池区“无废城市”建设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8-11 关注:

来源:大学生之声

  为响应国家“无废城市”建设战略,池州学院“赴贵池区‘无废城市,绿色环保’调研实践团”于近日深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实地调研活动。团队围绕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废等废弃物的处理现状,走访政企单位、扎根社区街巷,既记录下当地环保实践的生动案例,也为后续成果转化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线调研:用脚步丈量“无废”实践
  调研期间,团队兵分多路,深入城市管理一线。在池州市城市管理局,队员们梳理了《池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实施以来的政策成效,详细记录了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标达成的关键举措——2024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投产后,日处理能力达500吨,年发电量超7300万度,炉渣还被制成路基材料实现“变废为宝”。
  走进池州皖能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巨大的垃圾贮坑与轰鸣的焚烧炉构成了“垃圾变能源”的核心场景。技术人员介绍,垃圾经分类收集后,在850℃以上高温中充分燃烧,烟气经多层净化达标排放,余热则转化为电能并入电网。“每天720吨垃圾在这里‘消失’,却产出了清洁能源,这就是循环经济的力量。”团队成员在调研日志中写道。

图为团队在池州皖能环保电力公司调研
  针对建筑垃圾管理的痛点,队员们实地探访了涓桥工业集中区建筑垃圾处理厂。这里的破碎机正将废混凝土块加工成再生骨料,用于城市道路铺设。“2024年贵池区建筑垃圾产生量达456.57万吨,资源化利用率虽已接近100%,但分拣技术仍依赖人工,高附加值产品研发亟待突破。”团队负责人记录下这一现状,为后续建议提供了依据。
  此外,团队还通过发放180份问卷、开展30余次居民访谈,摸清了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85.82%的受访者会主动分类投放垃圾,但仅40.3%能说清垃圾的最终去向。“这说明前端参与度不错,但全链条认知还有提升空间。”队员们在分析会上总结道。

图为团队在向市民发放问卷,交流讨论“无废城市”建设的意见 
  成果落地:从调研数据到实践方案
  调研结束后,团队并未停下脚步。结合收集的200余组一手数据,队员们加班加点梳理形成系列成果:针对餐厨垃圾收运频次不足的问题,设计出“高峰时段动态调度”方案,建议在商业综合体周边加密夜间收运;参考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瓶颈,绘制“分类分拣—再生建材”流程图,提出引入自动化分拣设备的具体路径。
  更令人欣喜的是,团队设计的“静脉产业园+多场景协同”框架获得了当地环保部门的关注。该框架整合生活垃圾焚烧厂、餐厨垃圾处理中心等设施,计划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垃圾收运“智慧调度”,目前已被纳入贵池区环保规划参考资料。
  实践团指导老师傅妍芳表示:“调研不是终点,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起点。接下来我们将持续跟进当地需求,把调研报告里的‘纸上建议’转化为可落地的‘环保方案’。”
  此次实践中,池州学院学子用专业知识赋能地方环保事业,既见证了“无废城市”建设的显著成效,也深刻体会到环保工作的复杂性。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中所说:“青山绿水间的环保实践,需要政企民同心同行。我们会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贡献青春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