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探访濉淮景韵,共绘文旅新章

发布时间:2025-08-11 关注:

来源:张贵洋—淮北师范大学

濉淮寻踪:八人小队一日叩访四地,触摸历史肌理
  六月末的淮北,暑气初盛,却掩不住濉水两岸的千年底蕴。6月28日,“探访濉淮景韵,共绘文旅新章”团队的八名成员,循着时光的脉络,在淮北市博物馆、南大街、乾隆湖古迹与隋唐大运河古城间辗转,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历史厚度,在实景与史迹的交织中,读懂濉淮大地的沧桑与璀璨。
 
  晨光微熹时,团队已站在淮北市博物馆的朱漆门前。这座外观似汉代宫殿的建筑,檐角飞翘如展翅的朱雀,仿佛正欲驮着访客穿越回遥远的过去。步入展厅,“淮北文明史”展区的灯光柔和地洒在一件件文物上,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钵纹路流畅,如同濉河的水波凝固在陶土上;商代的青铜觚锈迹斑斑,却仍能想见当年祭祀时的庄重;而两汉时期的画像石更是珍品,其中一块“车马出行图”线条劲挺,车马的轱辘、骑士的佩剑甚至马匹的鬃毛都清晰可辨,无声诉说着汉代濉水流域的繁华。
 
“你们看这块画像石上的桥梁图案。”一名队员兴奋地指着一块巨石,大家围拢过来,指尖轻轻点着展柜玻璃,仿佛能透过冰凉的屏障,触到两千年前工匠凿石的温度。在“运河文化”专题区,一组唐代的漕运陶俑格外引人注目,俑人身着短衫,肩扛粮袋,姿态憨实,让人瞬间联想到《元和郡县志》中“淮北漕运,岁输百万石”的记载。
 
离开博物馆,我们乘坐公交车,不一会便踏入南大街的青石板路。这里没有现代商业街的喧嚣,只有时光沉淀的从容。两侧的建筑多为明清风格,青砖灰瓦,木格窗棂,墙头上的瓦当虽已斑驳,却仍能辨认出“福”“寿”字样。街角一处不起眼的门楣上,“光绪廿三年”的刻痕被风雨磨得浅淡,却像一枚印章,给这条老街盖了个清晰的时间戳。
 
“这条街最早叫‘濉河街’,因紧邻濉水码头而兴。”土生土长的淮北人、团队成员小张指着一块嵌在墙里的石碑,“民国时这里有三十多家商铺,南来北往的商船靠岸,卸货的、歇脚的,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说话间,一阵风拂过,吹动了老布店门前的幌子,恍惚间,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吆喝声从时光深处传来。街边的老槐树已有两百多岁,树干上的沟壑里,藏着多少代淮北人的记忆,谁也说不清。
 
午后的阳光穿过云层,洒在乾隆湖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如碎金。团队沿着湖岸缓行,岸边的古碑廊里,十余块明清石碑静静伫立,雨水冲刷过的碑面,字迹却依旧遒劲。其中一块乾隆年间的《濉河疏浚记》石碑,详细记载了当时治理河道的经过,“役夫三千,历时半载,濉水复通”的字样,让人想起史书中“乾隆皇帝南巡经此,见湖水澄澈,赐名‘乾隆湖’”的典故。
 
“这湖可不只是好看,”一位见多识广的队员,指着湖心的小岛说,“那岛上曾有座龙王庙,是明清时百姓祈求水运平安的地方,可惜抗战时毁了,现在只剩些残碑断碣。”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小岛绿意葱茏,想象着当年庙宇香火鼎盛的模样。湖岸边,几株古柳的枝条垂入水中,据说这树种是当年治理河道时特意栽种的,既能固堤,又为运河增添了景致,两百多年过去,它们依然守护着这片水域。
 
夕阳西下,团队来到此行的最后一站——隋唐大运河古城。当脚踏上古城墙的青砖时,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脚步。这些砖块有的带着明显的唐代特征,侧面印有工匠的名字,那是千年前“物勒工名”制度的见证;有的则是明清时修补城墙所加,砖面上的“濉溪县造”字样,诉说着不同时代对这份遗产的珍视。
 
在运河故道遗址,透过玻璃观景台往下看,两米多深的河床里,唐代的夯土层清晰可辨,夹杂着些许青瓷碎片和船钉。“这里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的重要节点,”一名队员蹲下身,指着土层剖面,“史书说‘帆樯林立,商旅不绝’,这些碎片就是最好的证明。”城墙下的博物馆里,一艘按比例复原的唐代漕船格外醒目,船身狭长,可载粮百石,让人直观感受到当年“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盛况。
 
暮色四合时,八人坐在古城墙的垛口边,望着远处渐亮的灯火,久久不语。从博物馆里的文物到南大街的老建筑,从乾隆湖的古碑到运河古城的遗迹,一天的行程,仿佛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这些景致不只是风景,更是历史的载体,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滴水,都在诉说着淮北作为运河古城的辉煌与变迁。
 
“原来我们脚下的土地,藏着这么多故事。”团队里的年轻人小杨轻声说。是啊,濉淮大地的每一处景致,都是历史的注脚,而“探访濉淮景韵”的脚步,或许正是为了让这些沉睡的历史,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古城的飞檐,大家知道,这场与历史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