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庐州,新生态与文共荣
——淮北大学“庐州探源”实践队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为深入了解区域历史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路径,7月20日至22日,淮北大学“庐州探源”实践队赴安徽合肥及周边地区开展“庐州古韵新韵,文化生态共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围绕历史传承、生态保护与创新融合三大方向,走访包公园文化圈、老城街区、乡村非遗点、巢湖湿地与安徽博物院,用脚步丈量庐州文化脉络,用眼睛记录生态保护成果,用思考探寻文化与生态的共融之道。
老城文脉·古今对话
首日清晨,实践队从包公祠出发,踏入庐州千年文脉的源头。在肃穆庄重的包公祠内,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深入了解“铁面无私”包拯的清廉事迹与历史意义。登临清风阁远眺,老城街巷与现代高楼交织成独特景观。随后,队员们步行至逍遥津公园,在绿荫掩映的九曲桥畔驻足,在张辽雕像前追忆三国战事,感受古战场与现代城市的融合之美。
下午的Citywalk像一次时空漫游。李鸿章故居的青砖深院里,晚清风云被定格在斑驳的木雕与照片中;在“走读老城”小程序的AR视界中,教弩台、明教寺等历史遗迹被数字光影重现。队员们戴着耳机听解说,看虚拟与现实在眼前重叠,那一刻,古韵仿佛有了呼吸。
乡村共生·非遗新生
7月21日,实践队将目光投向乡村与非遗。上午,队员们来到汤池镇百花茶谷,在茶田间徒步、采摘、炒制,体验茶叶从青叶到茶香的全过程。走进金汤湖湿地公园,他们观察湿地植被,记录鸟类踪迹,探讨水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具体做法。
下午,实践队抵达万山镇长冲村云里安凹民宿,参加省级非遗“点单式”体验课程。部分队员在传承人孔明惠的指导下练习手撕书法,感受纸墨之间的艺术张力;另一部分则参与黄屯竹艺编织,从选材到编结,亲手完成一件作品,并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传承的困境与机遇。
湖山新韵·科文交融
7月22日,实践队走向巢湖岸畔,探寻湖山生态与文化创新的双重魅力。上午,中庙姥山岛成为队员们观察巢湖湿地修复成果的第一站,他们记录水生植物种类,拍摄鸟类活动影像,并与管理人员交流“退耕还湿”政策带来的生态变化。随后,队员们前往滨湖湿地公园,乘坐园区小火车深入林间,近距离观察林鸟与湿地生境,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下午,安徽博物院新馆的数字展厅为本次实践画上了科技与文化交融的句号。队员们在徽州古建数字展厅对比传统工艺与3D复原技术,思考科技如何为文化保护注入新活力。
青春收获·使命共担
三天的行程,既是一次文化溯源之旅,也是一次生态探访之行,更是一场青年视角下的融合探索。队员们在行走中发现,庐州的历史文化并非静止的记忆,而是在保护与创新中不断焕发新彩;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依赖制度与工程,更需要公众的参与与持续关注。
此次“庐州古韵新韵,文化生态共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让青年学子在实地调研中拓宽了视野、积累了经验,也激发了他们在未来学习与研究中关注并投身文化传承和生态建设的热情。青春因担当而厚重,使命因行动而闪光,他们的脚步将继续延伸,把调研中的所见所思转化为持续守护与传播的力量,让文化与生态的共融在新时代写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