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5年7月15日,“万”“项”更新齐振兴实践团深入棕花村,以实地走访、基层联动、助农直播等方式联合进行,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力。
入户走访听民声,幸福定格暖人心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付爷爷夫妇合影。“万”“项”更新齐振兴实践团 供图
上午,实践团成员开展入户访谈,先后走访了当地几户村民。实践团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成员们了解到张阿姨早年在广东务工,后因家庭原因被迫返乡务农,目前在当地泡菜厂工作。据她讲述,自己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国家大力推进扶贫工作的帮扶下,在2015年完成脱贫。随后,实践团来到村民骆爷爷家。在与老人交谈时,骆爷爷感慨道:“政府真是好啊,一心为我们村民着想,实实在在帮我们解决问题,凡事都从我们老百姓的需求出发。”紧接着实践团来到了付奶奶家中,简短交流中了解到付奶奶身患小儿麻痹症,目前主要靠经营便利店维持生计,但付奶奶言语间难掩对当下生活的满意。她颤巍巍地指着货架上整齐排列的日用品,笑着说:“现在进货方便,邻里也常来照顾生意,吃穿不愁,挺好的。”最后实践团去到付爷爷夫妇家,他们拿出自家种的西瓜,热情地分享给实践团成员们品尝。当实践团询问爷爷奶奶对现在生活的感受时,两位老人表示在国家的帮助下,随时可以有干净的水源,公路直接通到家门口,到市场上售卖自家的农产品也更加便利,对目前的生活十分满足。走访尾声,实践团开展了一场“定格幸福”的温情拍摄,队员彭大燕用相机为爷爷奶奶拍下生活照,以暖心举动拉近与村民的距离。镜头里,他们朴实的笑容格外动人,这正是对实践团”三下乡”意义最生动的诠释。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村民张阿姨。“万”“项”更新齐振兴实践团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民骆爷爷进行交流。“万”“项”更新齐振兴实践团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村民付奶奶。“万”“项”更新齐振兴实践团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为付爷爷夫妇拍生活照画面。“万”“项”更新齐振兴实践团 供图
实践团成员通过入户走访棕花村四户村民了解到,当地村民脱贫后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民生问题得到极大改善,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在与村民交流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村委会和驻村工作组在推动蚯蚓养殖、建立泡菜厂等系列创收项目上注重实效。村民们干劲十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手迈向美好生活。后续与谢书记、创业青年余老师沟通时,他们表示会持续推进相关政策,积极回应村民的急难愁盼,在村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上持续发力、下苦功夫,全力保障村民交通、医疗、教育等基本生活需求,持续带动大家增收致富。
直播助农:苦藠的味道与棕花村的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助农直播。“万”“项”更新齐振兴实践团 供图
下午,实践团成员从直播前策划讨论、提前备货到布置直播现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直播做好充分的准备。四位实践团成员化身为主播支起手机支架,对准棕花村的苦藠,以各式各样的热门音乐推流、细致耐心的对苦藠进行讲解、热烈的网友讨论互动等方式进行直播。
这场直播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销售活动,更是一次将棕花村苦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从精心策划到执行,每一个细节都凝聚了实践团成员的心血。通过这次直播,大家不仅有效地帮助了当地农民推广优质产品,还展示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随着直播数据的不断攀升,2.8万人次的观看、3万次的点赞和多单的订单成交,证明了数字化助农的巨大潜力。未来,借助直播平台和电商渠道,更多的特色农产品将有机会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图为团队成员与棕花村干部合影留念。“万”“项”更新齐振兴实践团 供图
棕花村为期两天的助农行动,从来不是单向给予,而是一场双向奔赴:村民用勤劳守护着土地的馈赠,团队用技术搭建起连接城乡的桥梁。当直播间的订单变成村民口袋里的收入,当“棕花村”的名字被更多人记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农产品的热销,更是乡村振兴中最生动的注脚——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辜负,每一份坚守都终将绽放光芒。
乡村的振兴,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扶持,而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实践为抓手、以长效发展为目标的系统工程。如今的棕花村,正用村民的笑脸,写下乡村振兴最鲜活的注脚。而这样的实践,早已超越了一村一地的范畴,成为新时代城乡融合、产业兴农的生动缩影。期待更多力量汇入这场乡村振新大实践,让技术的温度、群众的力量与时代的机遇交织,共同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图景。(“万”“项”更新齐振兴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