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会计学院:“夏日乡行童伴成长计划团”深入调研财商启蒙课堂

发布时间:2025-08-06 关注: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

2025 年 7 月 8 日至 23 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夏日乡行童伴成长计划” 团队,走进溧城湾溪、五里亭、文化新村等街道社区。为推动乡村儿童财商教育发展,团队依托会计专业优势,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互动、采访交流等形式,为孩子们送去财商知识。此次活动既为乡村儿童的暑期教育提供了补充,也让团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专业价值的理解,积累了宝贵经验。
播撒财商火种,启迪童稚心灵
7月14日,“夏日乡行童伴成长计划” 团队走进溪湾社区爱心暖托班进行财商启蒙课。活动以生动的课堂教学拉开帷幕。团队成员拿起孩子们常喝的牛奶盒、爱吃的棒棒糖,问道:“大家买这些东西时,用什么来换呀?”“用钱!”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大家有没有想过,要是没有钱,成员们怎么换想要的东西呢?” 这个问题让孩子们陷入思考。在七嘴八舌的讨论后,成员顺势展开货币发展的讲解:原始社会没有统一的钱,人们靠贝壳来交换物品,因其好看且不易损坏;后来社会进步了,人们开始用铜钱交易,它方孔圆边的样子方便串起来带在身上,不同朝代的铜钱还有各自的花纹和文字;到了现在,成员们用的纸币就更方便了,轻轻一折就能放进兜里,买东西时拿出来特别省事。清晰的演变历程让孩子们听得入神。​
教学环节中,团队注重理论与直观感受结合。介绍各国货币时,成员们展示了装有多种外币的盒子,日元的樱花、欧元的建筑等特色元素,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不同货币的独特魅力。讲解汇率概念时,成员们结合生活场景举例:“去美国旅游需将人民币换成美元,1 元人民币能换多少美元就是汇率,它像天气一样会变化,影响着国外消费的花费。”​
对于储蓄和利率,团队则用更具象的方式讲解。他们拿出卡通存钱罐,告诉孩子们把压岁钱存进去就是储蓄;用 “存钱得奖励” 比喻利率,说明钱存银行越久、越多,得到的额外收益就越多。期间,孩子们频频举手提问,从 “古代贝壳会不会被人多捡” 到 “汇率变动的原因”,成员们都耐心解答,还借助积木演示等方式辅助理解,课堂上不时响起阵阵笑声。​
此次财商教学活动成效显著。孩子们不仅在互动中掌握了货币、汇率、储蓄等基础财商知识,不少人还在本子上画出货币演变简笔画,将知识可视化。这不仅为他们今后的财务认知打下基础,也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专业价值的理解,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
​图为财商启蒙知识内容 管永康、谢天缘 供图
践行实践真知,乐享成长体验
进入实践互动环节,核心任务是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锻炼存钱能力,并尝试制作钱币,实现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团队成员先发起 “模拟储蓄计划” 活动,给每个孩子分发 “零花钱计划表”,上面清晰列出 “每月零花钱数额”“目标物品及价格”“每月计划存款” 等项。拿到表格的孩子们立刻投入思考。后排两个男孩一起讨论,说自己每月有 20 元零花钱,想买的遥控车要 100 元,计算要如何实现。成员们穿梭在孩子中间,适时提醒 “存的钱要放在安全的地方”,帮他们把储蓄计划做得更贴合实际。​
之后,团队成员组织了一场 “物物交换小集市”。把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一件闲置的小物品,像玩具小车、漫画书、手工发卡等,先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物品的特点,再尝试和其他组交换。一个男孩拿着卡片,想换旁边女孩的水彩笔,女孩表示她想要贴纸,男孩去和有贴纸的同学用卡片交换,再用贴纸换到了水彩笔,脸上满是成就感。但也有孩子遇到难题,不知如何变现。团队成员拿出模拟货币,表示可以用模拟货币重新交易,原本换不成的物品很快找到了新主人。​
自制钱币的环节更是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孩子们分成小组围坐,创意像泉水般涌出来。有的孩子对照课堂上见过的铜钱样式,画好轮廓剪下方孔,写上 “1 文”;有的则发挥想象设计 “现代纸币”,正面画着天空太阳;更有孩子把团队成员教财商知识的场景画了上去,说 “看到这个就想起今天学的东西”
图为孩子们参与实践活动 管永康、谢天缘供图
制作时,小组间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孩子们一边分享,一边互相提建议。团队成员趁机引导:“那你们觉得这些钱能用来做什么呢?” 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回应,“可以在小组里换卡片”“能当奖励,表现好的人才能得到”,在轻松的交流中,对货币功能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当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展示时,整个房间都亮了起来,每张 “货币” 都承载着他们对储蓄和货币的理解。这场实践,让孩子们学到的远不止动手技巧:通过制定储蓄计划,他们明白了 “想要的东西需要耐心等待和有计划地积累”;在设计钱币和模拟交易中,他们懂得了 “货币上的图案和数字都有意义”,也体会到钱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东西,要好好规划。存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货币也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它们变成了孩子们能亲手创造、用心规划的 “伙伴”,让财商知识真正在实践中扎下了根。​
体悟活动真谛,满载收获前行
图为学生以及团队大合照 管永康、谢天缘 供图
在这次财商启蒙课堂中,孩子们学到的远不止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套能融入生活的财商思维。通过模拟储蓄计划,他们不仅学会了在零花钱计划表上计算存款金额,更懂得了 “延迟满足” 的意义;在自制钱币、物物交换和模拟购物的连环活动里,他们亲身体验了货币从 “无” 到 “有” 的创造过程,理解了 “钱能换东西,但交换需要双方都认可”,“如何用合理的方式争取自己的需求”。这种从实践中提炼出的消费理性,正是财商教育最珍贵的成果。
成员们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同时,也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自我教育。最初准备课程时,总担心 “专业术语会吓跑孩子”,但在实际互动中发现,用 “魔法硬币” 代替 “货币”、用 “交换小难题” 解释 “交易困境”,反而能让抽象概念变得鲜活。这种 “把复杂变简单” 的能力,不仅是教学技巧的提升,更让成员们懂得了 “教育的本质是平等对话”。当看到孩子们拿着自制的钱币认真交易时,成员们突然明白:高校学子的社会责任,不是居高临下地 “给予知识”,而是蹲下来 “搭建桥梁”,让知识自然地流入孩子们的世界。
未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构建一套 “大中小一体化” 的财商教育生态。短期来看,成员们会把这次的实践案例整理成 “乡村财商启蒙手册”,方便后续志愿者快速上手;中期将开发阶梯式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内容,让财商教育跟着孩子一起成长。长期规划中,成员们还想联动乡村学校建立 “财商实践基地”,定期开展 “校园市集日”“小小银行家” 等活动,让课堂知识能在日常中反复应用。更重要的是,成员们会发挥会计学院的专业优势,将这些经验沉淀为可复制的模式,从乡村辐射到更广泛的青少年群体,真正让 “理性消费、规划未来” 的财富观,成为每个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