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6 关注:
来源: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2025年暑期,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新疆籍学子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语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组成“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国家级社会实践团队,返回新疆阿勒泰、哈密、昌吉、和田于田县、喀什等多地家乡。队员们采取分散行动、聚焦场景的策略,将普通话推广深度融入乡村生活,用乡音乡情架起沟通桥梁,切实助力家乡发展。
在阿勒泰,队员们走进乡村学校。每周升旗仪式后,他们分享在外求学经历,强调普通话是“看见广阔世界的翅膀”。通过带领学生朗读推普口号、发起“每日一句”约定,普通话交流在校园内日渐自然,激发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
哈密的队员将“阵地”设在社区超市。他们虚心向店员学习方言,再耐心教授对应的普通话表达。主动用普通话引导顾客并纠正发音,显著提升了交易效率。收银员反馈:“用普通话说价,顾客清楚,我也省事!”超市内的普通话交流氛围日益浓厚。
昌吉的队员活跃在热闹的菜市场。他们协助商贩将方言吆喝转化为普通话,制作卡片示范,陪伴摊主练习,并为买菜老人翻译、教学。普通话吆喝吸引了更多顾客,买卖沟通更加顺畅,普通话逐渐成为菜市场交易的“主流”语言。
和田于田县的队员采取“入户走访+红领巾小课堂”双轨模式。他们带着基础用语卡片与居民在生活场景中亲切教学。对有孩子的家庭,则通过社区小课堂教孩子们普通话,再鼓励他们担任家庭“小老师”。普通话学习在亲子互动中温暖传递。
喀什的队员巧妙结合青少年喜爱的足球运动。在球场间隙用普通话讲解术语,组织比赛时要求场上交流必须用普通话。这一创新形式深受孩子们欢迎,球场上的呼喊和场边的加油助威声都换成了普通话,运动场成为生动的推普课堂。
这场遍布新疆多地的推普行动,虽无宏大仪式,却在一次次贴近生活的互动中悄然改变着乡村的语言生态。从校园晨读、超市导购、菜场吆喝,到街巷闲谈、球场呐喊,普通话褪去了课本的疏离感,成为村民们张口即用的交流工具。
作为吉林农业大学的学子,更作为心系家乡的新疆人,我们用行动证明:将普通话推广融入真实生活场景,才能真正使其在乡村沃土扎根生长。它不仅连接起个体与个体,更成为连接乡村与时代、促进文化交融、赋能乡村振兴的温暖而有力的纽带。我们植物保护学院的学子,也在此过程中,更加坚定了用所学知识全方位服务家乡、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