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地方党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2025年7月1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淮海印记·千年精神共铸行”实践团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通过实地考察、文物研读、口述史采集等方式,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在徐州地区的奋斗历程,旨在以青年视角解读红色地标背后的精神密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热起来”。
上午9时,在纪念馆序厅,刻着“人民的胜利”的红墙映入眼帘,其两侧的巨幅浮雕以磅礴气势再现了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的那场战略决战。淮海战役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争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以60万对敌80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一次辉煌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踏寻历史足迹:在文物中触摸信仰的温度
纪念馆分为“两种前途 命运决战”“逐鹿淮海 决战决胜”“人民战争 深厚伟大”“革命英烈 永垂不朽”四个部分。淮海战役纪念馆精心陈列的中央军委在西柏坡指挥淮海战役时使用的煤油灯、1948年战役期间支前民工穿过的破旧棉袄、总前委指挥部用过的军用地图与手摇发电机等300余件珍贵文物,静静诉说着那场66天鏖战中的血火与温情。
“这件棉袄补丁摞补丁,却比任何勋章都沉重。”实践团成员驻足在一件褪色的灰布棉袄前,衣襟上隐约可见“陈大娘 1948”的针脚字迹。据讲解员介绍,这是宿县支前民工王陈氏为送粮队伍缝制的“百家衣”,她带着12岁的孙子推着独轮车,在冰天雪地中往返前线37趟,棉袄里层还藏着给解放军战士的干粮袋。令人脑海中浮现出动态历史场景:漫天风雪中,无数这样的身影推着装满弹药、粮食的独轮车,在泥泞道路上碾出“小车推出来的胜利”之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淮海战役影像。通讯员 王展颜 供图。
人民史诗:小推车推出历史新纪元
“这辆木制小推车,是支前民工唐和恩的‘功勋车’。”踏入淮海战役纪念馆的“人民支前厅”,讲解员饱含敬意的声音,将众人的目光引向展柜中那辆看似普通却又意义非凡的独轮车。
这辆小推车静静地伫立在展柜里,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车架之上,密密麻麻地刻着山东、江苏、安徽 3 省 88 个城镇村庄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每一道刻痕,都记录着主人唐和恩运送粮食、弹药时走过的万里征途。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唐和恩怀揣着对解放军的深厚情感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推着这辆小推车,从家乡出发,一路跟随部队辗转。他风餐露宿,不惧艰难险阻,穿越枪林弹雨,将急需的物资及时送到前线战士们的手中。这辆小推车,不仅是他的运输工具,更是他为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的见证,堪称当之无愧的“功勋车”。

图为馆内人们推着小推车的雕像。通讯员 王展颜 供图。
历史现场:解码“以少胜多”的制胜密码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的展板上,一组组震撼人心的数字格外醒目:543 万支前民工、9.6 亿斤粮食、4.3 万吨弹药。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去上战场”,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当时解放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为了支援前线,他们不惜倾其所有,将自己家中仅有的粮食、衣物等物资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为了运送物资,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推着小推车,日夜兼程,奔波在战火纷飞的道路上。正是有了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人民,才有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
这些文物共同勾勒出一幅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全景图:一边是西柏坡窑洞中那盏彻夜不熄的煤油灯,映照着毛泽东同志伏案疾书、运筹帷幄的身影,是总前委指挥部内军用地图上密布的红色箭头与电报机不断传出的战略指令,是党中央“全国一盘棋”的科学决策与精准调度,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和组织动员能力;另一边,则是亿万普通民众用脚步丈量出的支前之路——唐和恩的小推车碾过冰河雪原,留下88个城镇村庄的刻痕;陈大娘一针一线缝制的“百家衣”,承载着千家万户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无数无名民工肩挑背扛,在炮火连天中筑起一条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这两股力量,一者如大脑中枢,冷静研判、统筹全局,引领战争走向胜利的航向;一者如奔涌血脉,深植于广袤大地,为前线输送着粮食、弹药与不竭的精神动力。它们在淮海大地上交汇融合,形成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磅礴伟力。正如纪念馆序厅那面鲜红墙上“人民的胜利”四个遒劲大字所昭示的,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其最深层的制胜密码,并非单纯的兵力对比或武器优劣,而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与全力支持。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制定出符合人民愿望的解放道路;人民便以“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无私奉献,用小车推出了胜利,用血肉之躯托举起了新中国的黎明。这,正是淮海战役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启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淮海战役纪念馆的合影。通讯员 王展颜 供图。
时代回响: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下午4时,随着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的广场上,我们这一天充满启示与感悟的学习之旅也接近了尾声。馆内,那一张张记录着历史瞬间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载着厚重记忆的文物,依旧在心中激起深深的共鸣,令人心潮澎湃,难以忘怀。整理好行装,带着满满的收获走出展馆,在金色的夕阳下,我们与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合影留念,手中高举的旗帜随风飘扬。此时此刻,从窑洞中的煤油灯到小推车上的万里征程,从战略决策的智慧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凝聚,淮海战役不仅是一段辉煌的历史,更是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共同铸就胜利的见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上下同欲、军民同心”的精神,向着新时代的梦想不断前行!这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奋斗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