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荣昌四珍非遗探研:特色畜禽与传统工艺协同传承计划”实践团走进荣昌兴旺种猪场,在猪场负责人的全程陪同讲解下,实地考察了这里的品种培育、养殖管理及产业发展情况,近距离探寻地方特色生猪养殖的发展密码。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兴旺种猪场 郑郁川摄)
养殖场内,多个优质猪品种集中亮相,除了广为人知的陆川猪、太湖猪,本土特色荣昌猪凭借独特外形格外引人注目。据负责人介绍,荣昌猪有着辨识度极高的“熊猫脸”——标志性的黑眼圈搭配头顶“菊花状”毛发纹理,体型上呈现腰腹微凹、肚腹饱满、耳朵小巧的特点。该品种不仅耐粗饲能力突出,无论是青绿饲料还是混合饲料都能适应,更兼具母性好、抗逆性强的优势,夏季耐高温、冬季抗严寒表现优异。尽管瘦肉率相对较低,但肉质鲜嫩的口感让其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值得注意的是,荣昌猪与杜洛克、约克夏等外来品种杂交后,虽能培育出二元杂交猪,但其独特的“熊猫特征”会随之消失。
(图为养殖场负责人为实践团成员、指导老师介绍相关知识 杜文卓摄)
实践团还深入了解了养殖场的运营细节:养殖规模方面,高峰时期母猪存栏量突破5000头;销售渠道上,以线下交易为主,客户多通过电话预订后上门选购,周边地区可提供配送服务,线上销售因物流制约尚未大规模铺开;政策支持上,当地对产崽5头以上的荣昌母猪,每头给予500元补贴,有效激发了养殖热情。 此外,养殖场通过合作社模式联动周边农户,带动大家通过科学养殖增收。负责人还讲述了自己自2006年踏入养猪行业的奋斗经历,分享了多年积累的养殖心得,让团队对基层养殖者的坚守与付出有了真切体会。
(图为养殖场负责人谈生意 胡佳琪摄)
此次参观活动,不仅让实践团直观了解了荣昌猪等特色品种的独特价值,也为探索生猪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的一线资料,为推动地方特色养殖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思路。
(图为实践团、指导老师与养殖场负责人合影 刘冰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