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夏日的阳光带着支教团队的热情挥洒在陈台村的各个角落,今天陈台支教团队依旧以丰富多元课程和调研并行,勾勒乡村教育团队的真实面貌。
晨曦微露,洒满阳光的陈台村委会里已回荡起激昂的军歌。支教队员张铭雨带领孩子们逐句学唱《强军战歌》《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祖国不会忘记》等爱国强音,其间穿插讲解军歌背后的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涵——从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到守护家园的责任担当。孩子们专注聆听,歌声从生涩到嘹亮,眼神中逐渐凝聚起对军队的崇敬与向往。这份对国防力量的认同感,在歌声的浸润中悄然植根于少年心间。

“时事与生活”课程上,老师以贴近乡村的视角搭建起连接世界的桥梁。我们避开抽象理论,结合身边实例,解读国家发展政策与民生改善的关联;同时引入航天工程等科技成就,引导孩子们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课堂上,孩子们踊跃分享观察与思考,在互动中理解“时代脉搏与个体命运同频共振”的深意,在彩色卡纸上描绘出心中的祖国。
午后的手工课堂,折纸绣球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支教队员先介绍绣球的历史渊源与民俗寓意,再示范折纸技法——通过折角、压痕、塑形等步骤,将普通彩纸转化为可开合的立体绣球。孩子们的指尖虽略显笨拙,却透着专注与坚持。当色彩各异的折纸绣球在手中成型,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成就感,这不仅是手工创作的乐趣,更是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直观感知与传承。

课业辅导时段,支教组队员在针对性答疑的同时,调研组成员同步开展当地教育现状调研。通过与孩子们交流“学习资源需求”“兴趣课程期待”等问题,了解乡村教育资源情况。支教队员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辅导,包含了数学题的讲解,地理图的讲述,英语专项训练。

后勤保障环节,队员们分工协作完成食材采购与餐食制作,早晨,一碗碗温热的米酒鸡蛋汤为支教队员驱散疲惫,团队凝聚力在烟火气中悄然增强。指导老师采购后送达的生活用品,更让支教队伍感受到后方的关怀与支持,为工作开展注入温暖动力。

夜幕降临,《稻香》的合唱排练如时进行。队员们默契配合,歌声中饱含对乡土童年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憧憬。与此同时,支教队员们加紧排练文艺汇演节目,努力为当地师生呈现一场兼具观赏性与感染力的文化盛宴。
这一日的支教工作,没有刻意铺陈的宏大叙事,却在军歌传唱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折纸创作中传递文化薪火,在日常关怀中凝聚奋进力量。支教的价值,正蕴含在这些具体而微的实践里,于无声处滋养成长,于细微处彰显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