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为传承和发扬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对苏绣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绣里江南传古艺,指尖经纬绘新章”实践团队前往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状元府,在资深绣师刘玺的带领下沉浸式体验苏绣制作工艺,并完成基础苏绣作品。通过学习苏绣的基本技法,追溯苏绣的历史发展,团队成员在一针一线间感受苏绣的独特韵味,探索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路径,从而让更多人体悟非遗文化苏绣的艺术价值。
7月20日上午,团队成员们赴苏州市姑苏区的苏州丝绸博物馆,与资深绣师刘玺相会。在刘玺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众多精美的苏绣展品。走入贡织厅,大家见到“石青缂五彩四团云龙衮袍料”。“这件展品采用的是‘通经断纬’的缂丝绝技。”刘玺老师手持放大镜,指出袍料上的龙纹细节,“每一片龙鳞都要变换16种色线,织造时不能有一针差错,否则将功亏一篑。”在元青色纳纱朝袍前,刘玺老师介绍了作品设计的巧思:“此处龙睛利用‘打籽绣’突出立体感,祥云则用‘抢针’晕色,而蝙蝠纹必须绣成五只,寓意‘五福临门’。”通过上午的展品参观,团队成员在刘玺老师的解说中深入了解苏绣的制作工艺和针法技巧,无不为苏绣“以针为笔、以缣素为纸”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所震撼。

图为贡织院元青色纳纱朝袍杨帆摄
当日下午,团队成员来到苏州状元府开始学习苏绣的基本工艺。刘玺老师将绷架转向光线,捏起针向大家展示制作过程:“新手先从三股线练起。运针要像呼吸,出针时吐气,入针时吸气。”她手中的针尖先是自布背穿出,后退半针再入布,指尖轻推布面,一片桑叶的轮廓渐渐清晰。在刘玺老师细致的讲解与示范中,团队成员近距离观摩劈丝、齐针、虚实乱针等绝活,银针在绷紧的绢面上灵巧起落同时,刘玺老师还提醒成员们:“注意针尖要斜约45度入布,回挑时轻抬布面,针距留小一些”。成员们在专业指导下,从穿针引线做起,逐步掌握了起针、平针、回针等基本手法,最后独立完成了自己的苏绣小作品。这一过程不仅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苏绣“平、齐、细、密、匀、顺、和、光”的独特艺术特点,更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背后“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精神。
在制作苏绣作品的过程中,成员们和刘玺老师谈论到苏绣当今面临的传承困境。据刘玺老师讲述,近些年来受主流媒体的影响,苏绣也偶有出圈,表现出了不凡的市场潜力,无论是传统的苏绣丝绸衣物、摆件,还是近代兴起的文创、IP联名的苏绣作品,市场需求旺盛。与此同时不少年轻人慕名到苏绣馆里学习体验,但由于苏绣技艺的难度较高,作品完成需要极大耐心等诸多缘故,留下来的绣师并不多。团队成员们为此十分惋惜,决定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了解公众对苏绣文化的认识,挖掘广大消费者对苏绣相关产品的需求,为今后的文化传承工作提供支持。此外,团队成员还向刘玺老师提出了苏绣公益线上宣传的建议,利用互联网平台为苏绣传承创新创造机遇,同时扩大苏绣的影响力,让更多人重塑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对话千年技艺的艺术表达。

图为团队成员与刘玺老师交谈杨帆摄
一天的实践活动虽转瞬即逝,却拓宽了团队成员关于苏绣文化的认知边界,更坚定了他们传承非遗文化的信念。大家纷纷表示,这次“走进苏绣”不仅让自己在一针一线间深入理解“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更体悟到青年应坚定守护并传承千年技艺的使命。缂丝龙袍的16种色线不容差错,龙衮袍料的设计匠心独运,苏绣传承需要热爱,更需要恒心与巧思。团队成员计划将课堂所学化为行动,把调研数据转为传播方案,让苏绣在新时代经纬交织出更绚丽的图案。
此次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绣里江南传古艺,指尖经纬绘新章”团队的苏州之行,不仅是一场与资深绣师面对面学艺的深度体验,更是一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生动课程。团队成员用穿针引线的双手触摸历史温度,用市场调研的脚力丈量传承需求,用互联网公益宣传的创意拓宽传播边界,展现了青年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精神风貌。未来,苏绣传承者们将继续循着丝线延伸的方向,以青春之我激活非遗新生,为苏绣乃至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通讯员陈源潮)

图为团队成员在苏州丝绸博物馆门口合照。杨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