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为尺:丈量平江农业现代化路径
时间:2025-07-30 10:43:59 关注:
湘潭大学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团队名称: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学生组织赴岳阳市平江县暑期社会实践团
项目名称:数据为尺:丈量平江农业现代化路径
团队成员:封懿畔,张鼎,旷京,苏俊磊,田玉蓉,赵默涵,邓子航,李桂云,刘娜,李希铜,祁靖,盛文琼,殷怡恒,曾洁,张家宝,吴萌,郑舒文
【调研概述】
2025年暑期,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学生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岳阳市平江县,围绕“农业农村局调研与智慧农业发展实践”主题开展调研。团队深入平江县农业农村局,通过档案查阅、政策座谈、田间走访等方式,梳理当地“三农”工作的政策体系(如种粮补贴、农机推广、产销对接),挖掘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应用(如物联网监测、大数据预警、无人机植保);同时,走进乡镇合作社、家庭农场,调研“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培育路径,结合农户视角,分析政策落地与技术普及的适配性、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联动效应。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与农业农村局干部、农技员、种植户深度交流,收集一手数据(如亩均产量变化、农机使用率、电商销售额),梳理智慧农业技术在平江的应用场景(如稻田墒情监测系统、柑橘溯源平台)及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通过系统性调研,呈现农业大县在政策引导与技术赋能下的发展实践,为同类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基层治理提供参考,同时深化对“科技兴农”战略时代价值的认识,助力政策红利与技术优势的双向转化。调研成果涵盖政策实施成效分析、技术应用案例总结及农户增收数据梳理,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扎实基础。
关于平江县农业农村局的调查研究
封懿畔,刘娜,赵默涵,盛文琼
摘要:本文围绕平江县农业农村局展开调研,深入梳理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政策实践与技术推广路径。通过实地走访、数据统计等方法,剖析农业农村局在产业培育、技术赋能、农民增收中的职能作用,以及在当下作为“三农”工作核心枢纽的重要价值。揭示农业农村局的工作实践对当代乡村在产业振兴、人才培育、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推动作用,为农业政策落地与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平江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平江县作为农业大县,近年来在种养殖业升级、智慧农业推广、产销体系构建等方面成效显著。农业农村局作为统筹“三农”工作的核心部门,在政策制定、资源协调、技术落地等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平江县农业农村局工作实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实践层面看,有助于总结农业政策落地的“平江经验”(如“四个一批”产业培育模式、农技特派员制度),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的参考;从理论层面看,通过分析政策与技术的协同效应,可深化对“科技+政策”双轮驱动农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细化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方法与目的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研法,深入平江县农业农村局及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通过座谈访谈、档案查阅等方式,收集政策文件、统计数据(如近五年农机购置补贴发放情况、特色产业产值增长曲线);结合田野调查法,走访12个乡镇的合作社、家庭农场,记录农户对政策的感知度与技术的接受度。通过两种方法的结合,旨在清晰梳理农业农村局的工作脉络,明确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职能定位与实践成效,为农业政策优化与技术推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二、平江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基础
(一)农业发展的现实背景
平江县地处湘鄂赣边区,耕地面积达85万亩,以水稻、柑橘、茶叶为特色产业,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县。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传统种植效益偏低等问题凸显,农业发展面临“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挑战。同时,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安全的需求升级,倒逼农业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
在此背景下,平江县农业农村局应运而生(2019年机构改革后整合原农业局、农办等职能),承担起统筹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应用、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职责,成为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力量。
(二)农业农村局的职能实践与发展
农业农村局成立以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了三项核心工作:
一是产业培育,通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计划,打造柑橘、茶叶等万亩特色产业带,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家、农民合作社1260家;
二是技术赋能,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体系,推广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智慧农业技术,农机总动力达6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
三是产销衔接,搭建“平江农产品电商平台”,2024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8亿元,带动3.2万农户增收。
这些实践不仅推动了农业效益提升(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9年增长42%),更重塑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为农业现代化筑牢了基础。
(三)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体系与保障
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体系以“政策制定-技术推广-监督评估”为闭环:
在政策端,联合财政、科技等部门出台《平江县智慧农业发展三年规划》《特色产业奖补办法》,明确目标与资金保障(年均投入农业专项资金超2亿元);
在执行端,依托18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326名农技特派员,实现技术服务“村村全覆盖”;
在评估端,建立“农户满意度+数据达标率”双考核机制(如对农机推广站的考核包含“农机使用率”“农户培训人次”等硬指标)。
通过这套体系,确保政策不悬空、技术不落空,形成“顶层设计-基层落地-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
三、平江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内涵
(一)以政策为纲的统筹能力
农业农村局的核心职能在于政策的“精准滴灌”。针对平江山地多、地块散的特点,创新推出“山地农机补贴上浮30%”“丘陵果园滴灌系统专项补助”等差异化政策,避免“一刀切”;在粮食安全领域,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8万亩,推广优质稻种12个,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43万吨,连续8年稳定在40万吨以上。这种基于实际的政策统筹,体现了“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的务实精神。
(二)以技术为翼的赋能意识
农业农村局将技术推广作为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关键。通过“农技特派员驻点+田间学校培训”模式,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在安定镇,果农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柑橘园的土壤湿度、病虫害情况;在三市镇,合作社用无人机一天完成500亩稻田的施肥作业,效率提升10倍。技术赋能不仅解放了生产力,更让农民从“靠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这种对科技的重视,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
(三)以民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农业农村局的工作始终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在加义镇,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将零散茶园整合为标准化基地,茶叶单价从每斤80元提升至200元;在电商培训中,针对留守妇女开展“手机开店”课程,带动1200名妇女实现居家就业。这种“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的服务,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农民的“钱袋子”,体现了“民生无小事”的工作底色。
四、平江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成效
(一)作为农业现代化枢纽的作用发挥
农业农村局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的“发动机”。通过智慧农业技术推广,2024年全县农业亩均产值较2019年增长38%,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6年下降,实现了“增产增效又减碳”;在产业融合方面,引导农业与旅游、电商结合,打造“稻虾共作”休闲农场26家,农产品电商覆盖率从2019年的15%提升至68%。这些成效证明,农业农村局的统筹协调,是破解农业“小散弱”难题的关键。
(二)政策落地与技术推广的协同效应
农业农村局的创新实践形成了“政策引方向、技术提效率、市场增效益”的良性循环:
——政策引导技术落地: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动全县无人机保有量从2019年的12台增至2024年的186台;
——技术反哺政策优化:通过分析智慧农业平台的大数据(如某区域土壤肥力变化),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建议,让政策更精准;
——最终惠及市场与农户:2024年,平江柑橘通过溯源技术实现溢价20%,农户亩均增收3000元。
这种协同效应,让“科技兴农”从口号变为现实。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农业农村局的工作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技术应用不均衡,山区与平原的智慧农业覆盖率差距达30%,部分老年农户对新技术接受度低;
二是产业链条仍待完善,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仅为28%,附加值提升空间大;
三是人才短板突出,基层农技人员年龄结构老化(45岁以上占比62%),年轻技术人才留不住。
这些问题既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共性难题,也是未来工作的攻坚方向。
五、优化平江县农业农村局工作的策略
(一)强化技术普惠与培训
建立“技术适配”机制,针对老年农户开发简易操作的智慧农业设备(如语音控制灌溉系统);扩大“田间课堂”覆盖面,2025年计划培训农户1.5万人次,重点提升山区、老区的技术普及率。同时,与高校合作开展“数字新农人”定向培养,吸引大学生返乡参与技术服务。
(二)延伸产业链与品牌建设
推动农业与加工、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在加工端,建设柑橘深加工产业园,开发果汁、果酱等产品,目标将深加工比例提升至40%;在品牌端,整合“平江柑橘”“连云山茶叶”等区域品牌,通过溯源技术打造“生态、安全”的品牌形象,提升市场溢价能力。
(三)完善人才引育与激励机制
实施“农技人才专项计划”,通过提高基层岗位津贴、建立职称评定倾斜政策,吸引年轻技术人才;与农业企业合作设立“技术创新基金”,鼓励农技人员参与技术研发与推广,对成效显著的给予项目奖励,破解“人才留不住”难题。
六、结论
平江县农业农村局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在政策统筹、技术推广、农民增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蕴含的务实政策理念、技术赋能意识和民生服务精神,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宝贵经验。
通过对农业农村局工作实践的调研分析,我们看到在技术推广、产业培育、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技术普惠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需要强化技术普惠与培训、延伸产业链与品牌建设、完善人才引育机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优化农业农村局的工作实践,对于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充分总结“平江经验”,让政策与技术的合力更强劲,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持续动力。
作者:李桂云 来源:大学生之声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