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数据赋能:探寻丽江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时间:2025-07-30 10:41:36 关注:
湘潭大学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团队名称
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学生组织赴丽江市丽江村暑期社会实践团

 
项目名称
 
数据赋能:探寻丽江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团队成员
 
封懿畔,张鼎,旷京,苏俊磊,田玉蓉,赵默涵,邓子航,李桂云,刘娜,李希铜,祁靖,盛文琼,殷怡恒,曾洁,张家宝,吴萌,郑舒文

 
调研概述
 
2025年暑期,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学生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丽江市丽江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下丽江村发展实践”主题开展深入调研。团队扎根丽江村,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实地勘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地在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现状与挑战。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特色农业种植规模、产量及市场销售情况;走进传统村落,挖掘纳西族民俗文化、传统建筑等文化瑰宝;考察周边自然环境,评估生态资源优势与保护措施成效。同时,与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返乡创业者密切交流,收集一手资料,梳理丽江村在政策扶持下的发展脉络,以及村民对乡村振兴的认知与参与情况。
 
通过系统性调研,呈现丽江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创新实践与成果,为同类乡村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调研成果涵盖产业发展分析报告、文化传承策略建议、生态保护评估报告等,为后续研究与实践筑牢基础。
 
关于丽江市丽江村的调查研究

  
张鼎,邓子航,盛文琼

 
摘要
 
本文聚焦丽江市丽江村展开调研,深度剖析其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的发展实践与探索。运用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丽江村在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生态宜居建设中的成效与挑战。揭示丽江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走出的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其他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丽江村;乡村振兴;产业融合;文化传承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意义重大。丽江市丽江村作为多民族聚居的村落,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特色农业资源。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丽江村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文化传承困境、生态保护压力等挑战。
 
研究丽江村的发展实践,从理论层面有助于丰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内容,深化对乡村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实践层面能为丽江村及类似乡村提供发展思路与经验借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更好落地实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
 
(二)研究方法与目的
 
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法,深入丽江村,与村民、干部面对面交流,直观感受乡村发展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法,广泛收集村民对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看法与需求;结合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政策文件、研究资料,了解乡村振兴宏观背景与理论支撑。
 
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结合,旨在全面梳理丽江村发展现状,分析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优势、问题与机遇,提出针对性发展策略,助力丽江村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其他乡村提供有益参考。
 
二、丽江村的发展基础
 
(一)丽江村的地理人文背景
 
丽江村地处丽江市[具体方位],四面环山,自然风光旖旎,拥有丰富的森林、水资源。全村下辖[X]个村民小组,共[X]户,[X]人,主要居住着纳西族、白族等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传统习俗、建筑、服饰、歌舞等独具特色。
 
过去,丽江村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收入水平较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庄发展面临人才流失、空心化等问题。
 
(二)丽江村的发展实践与变迁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丽江村迎来发展新契机。在政府扶持下,村里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道路硬化、水电网络全覆盖,新建了村级活动中心、卫生室、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在产业发展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入特色农业项目,如种植雪桃、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同时,依托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民俗体验、田园观光等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旅游收入逐年增长,成为村民增收新亮点。
 
(三)丽江村的发展规划与保障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丽江村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产业上,继续扩大特色农业种植规模,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延长产业链;旅游方面,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更多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文化上,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建设民俗博物馆,开展文化活动,增强村民文化自信。
 
在保障措施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定期组织村民参加农业技术、旅游服务等培训,同时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者投身乡村发展。
 
三、丽江村的发展内涵
 
(一)以产业融合为核心的发展动力
 
丽江村立足自身资源,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一产方面,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二产上,计划建设雪桃、中药材加工厂,开发果脯、中药饮片等产品;三产以乡村旅游为重点,将农业生产、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推出“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民俗”四季旅游产品,实现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二)以文化传承为灵魂的发展理念
 
丽江村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中。在村落建设中,保留纳西族传统建筑风格,修缮古民居、古桥梁;在旅游开发中,推出纳西族歌舞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等项目,让游客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同时,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家庭活动,培养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让文化成为乡村发展的灵魂。
 
(三)以生态保护为底色的发展思路
 
丽江村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保护贯穿乡村发展始终。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工程,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集中处理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在产业发展中,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旅游,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让生态成为乡村发展的最美底色。
 
四、丽江村的发展成效
 
(一)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的引领作用
 
丽江村通过自身发展实践,成为周边乡村学习的榜样。在产业发展上,其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模式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复制经验;在文化传承方面,成功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了村民凝聚力与文化自信;在生态保护上,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丽江村多次接待周边乡村考察学习,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协同效应
 
丽江村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相互促进。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吸引了更多人关注丽江村,为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平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又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例如,纳西族传统手工艺产品在旅游市场上深受欢迎,既传承了文化,又增加了村民收入;旅游收入的增加又为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资金支持,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丽江村仍面临诸多问题。产业方面,产业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旅游人才短缺;文化方面,部分传统技艺面临失传风险,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生态方面,随着游客增多,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增大,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矛盾逐渐显现;人才方面,乡村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缺乏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制约乡村进一步发展。
 
五、促进丽江村发展的策略
 
(一)强化产业升级与人才培育
 
加大对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产业科技含量与管理水平。同时,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加强村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素质与就业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深化文化保护与创新传播
 
建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机制,加大对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的保护力度,培养传承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短视频、直播等,创新民族文化传播方式,扩大文化影响力;将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开发更多文化旅游产品,如文化主题民宿、民族文化体验园等,让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发展。
 
(三)加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加大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村民生态环保意识;合理规划旅游开发,控制游客数量,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进,推动丽江村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
 
丽江村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立足自身资源,积极探索发展之路,在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然而,发展中也面临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等多方面挑战。
 
未来,丽江村需进一步强化产业升级与人才培育,深化文化保护与创新传播,加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不断克服困难,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丽江村的发展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传承、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期待丽江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创造更多辉煌,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典范 。
 
作者:李桂云 来源:大学生之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