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探寻汉墓瑰宝,传承文化薪火——“佣见汉风”实践团走进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

时间:2025-07-29 21:58:58 关注:
2025年6月29日,“佣见汉风”三下乡实践团一行8人来到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开展为期两天的文化探访与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专家访谈、模拟考古等形式,团队成员深入触摸汉代历史脉络,感受楚汉文化魅力,在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解。
 初见陶俑:解码汉代军事与社会图景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坐落于云龙区狮子山,是汉代楚王陵的重要陪葬遗存,1984年被发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践团抵达后,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首先进入一号俑坑展厅。坑内排列整齐的陶俑群瞬间吸引了众人目光,这些高约40至50厘米的陶俑虽体型小于秦始皇陵兵马俑,却以丰富的姿态和细腻的刻画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大家看这些陶俑的发型,有的梳着发髻,有的戴着头盔,分别对应士兵的不同等级。”讲解员指向一排持戟陶俑解释道,“徐州汉兵马俑以步兵为主,同时有骑兵、战车俑,生动还原了西汉早期楚国军队的编制情况。”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不时俯身观察陶俑的面部表情与服饰细节。来自大数据专业的王同学发现:“部分陶俑的铠甲纹路清晰可见,甚至能分辨出甲片的编缀方式,这为研究汉代军事装备提供了珍贵实物。

图表 1 徐州兵马俑博物馆内陶俑 吴怡铭通讯员摄
在陈列馆内,团队重点参观了“汉代生活”展区。陶制的炊具、农具、乐器等文物,展现出两千多年前楚地百姓的生活场景。“这个陶仓模型有三层结构,顶部还有通风孔,可见当时的粮食储存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讲解员介绍说。实践团成员通过拍摄文物细节、录制讲解音频,系统收集了汉代社会经济的相关素材。

图表 2 徐州兵马俑博物馆内用于农耕的车轮 吴怡铭通讯员摄
深度对话:考古工作者揭秘文物背后的故事
 为深入了解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实践团专访了徐州汉文化景区考古研究部主任王凯。从事汉墓考古工作20余年的考古专家,向团队讲述了汉兵马俑的发现历程:“1984年,当地砖瓦厂取土时意外挖出陶俑碎片,考古队随后展开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出4000余件陶俑,揭开了这座地下军阵的神秘面纱。”
当被问及汉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时,专家强调:“徐州作为西汉楚国都城,其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当时地方王国的政治、军事制度。这些陶俑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研究汉代诸侯王国历史的重要实证。”他特别提到,与秦俑的写实风格不同,徐州汉俑更注重神态刻画,“你看这个骑兵俑,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带着胜利的自信,这种艺术表达体现了楚文化的浪漫特质。”
 针对文物保护现状,他介绍了博物馆的数字化保护项目:“我们运用3D扫描技术对陶俑进行建模,建立了完整的数字档案,既便于研究,也能减少文物展出时的损耗。”实践团成员现场观摩了工作人员使用便携式扫描仪采集陶俑数据的过程,来自信息安全专业的吴同学感叹:“科技与考古的结合,让传统文化传承有了更多可能性。”
 
 实践体验:模拟考古中感悟文化传承责任
 为增强实践体验,博物馆为实践团安排了“小小考古家”模拟发掘活动。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成员们穿戴好防护装备,在仿制的考古探方内小心翼翼地清理“埋藏”的陶俑碎片。来自信息安全专业的闫同学手持小毛刷,仔细拂去碎片表面的浮土,她表示:“看似简单的清理工作,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影响文物的完整性,这让我体会到考古工作者的严谨与不易。”
 活动中,团队还尝试了陶俑修复体验。在文物修复师的示范下,成员们用特制黏合剂将碎片拼接成型。“这个陶俑的手臂碎片总是对不准,原来修复一件文物要经过清洗、拼接、补配等十多道工序。”参与体验的安同学说。两小时的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每件文物的展出背后,都凝聚着文物工作者的心血。
 离开前,实践团在博物馆广场开展了“汉文化小课堂”活动,向参观游客分发自主制作的汉俑知识手册,并通过问答互动普及汉代历史文化。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对汉文化的理解,更感受到文化传承的责任,未来将通过线上展览、校园宣讲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徐州汉俑的历史价值。
 此次“佣见汉风”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在实地探访中触摸历史脉络,在与文物的对话中传承文化基因。正如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馆长所言:“年轻人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希望这样的实践活动能让更多人走进历史、读懂历史,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作者:吴怡铭 来源:大学生之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