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奔赴永德县,开启了一场融合红色教育与文化调研的实践之旅,力求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7月11日清晨,实践团队到永德县烈士陵园,在庄严肃穆中列队缅怀先烈。全体成员于团旗前重温入团誓词,誓言铿锵,是对初心的回溯和传承革命精神的承诺。成员们被先烈为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献身的事迹打动,坚定了理想信念,明确了青年的时代责任。
图一:实践团队在烈士陵园重温入团誓词 通讯员 王艳霞 供图
午后,实践团队到永康知青园,这里承载知青奋斗记忆,是白塔社区文旅核心项目。2022年投资396万元启动项目,60年发展浓缩于知青文化展馆。展馆按时间轴展老物件,如1955年军垦农场首台放映机等;复原军人展区有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等。诉说156名复员军人1955年就地转业开垦农田滋养土地。1965-1971年,530名知青从川、沪、昆明分批抵达,最小16岁。他们贡献显著,上海知青陈静红设计的青树水库仍在用,成都知青黄平为护集体财产牺牲。
图二:实践团队认真聆听知青园讲解员的讲解 通讯员 王艳霞 供图
展馆复原知青宿舍、书屋等,蚊帐、红宝书及拼接球桌展现生活学习状态。瓦片房展区用老农场材料复原,显当年建筑智慧。1979年部分知青留下,上海知青张征家庭成民族团结典范,“知青人家”葡萄树见证爱情。上海崇明区帮扶延续“知青精神”,“网红牛”等让其新生。实践团队借实物、资料和场景,感受知青扎根边疆、艰苦创业的历程与精神。
图三:实践团队成员参观知青遗留文物 通讯员 王艳霞 供图
实践团队还调研俐侎人非遗保护传承,与永康居民等交流并提问。老人称其服饰花纹有深意,曾逢节起舞,现年轻人关注少,多靠老人传,手工竹编工艺复杂、周期长、收益低,年轻人不愿学,传承难。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实践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增强了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也为永德县的文化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践行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