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学子探栗峪,业态转型焕新生
时间:2025-07-25 11:50:46 关注:
为深入探究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实践成效,领会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政策导向,7月19日,长安大学赴陕西西安“新老同舟·村兴共济”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教师吴静的带领下,前往栗峪口村开展深度田野调查,通过深入剖析栗峪口村的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
实践队与栗峪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利军合影 柯晓摄 实践队首先来到了栗峪口村党群服务中心,就栗峪口村业态转变来由、过程、实效等内容同王利军书记开展交流讨论,回溯栗峪口村从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转变为多元业态集聚发展的典型示范村的历程。
实践队同王利军书记交流讨论 柯晓摄 “土锤咖啡”、“山泡茶”、“古香古色”民宿群落、“秦托邦数字游民社区”是当前栗峪口村主要业态。这些新业态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村两委基于村庄紧邻城市圈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环境基底,精准把握都市人群对近郊休闲、文化体验、回归自然的需求,将乡村旅游锁定为破局发展的关键抓手。
业态转型的落地过程充满挑战。在同王书记交流过程中,实践队员了解到,初期,部分村民对放弃传统低效种植、转向陌生的文旅产业心存疑虑,担心投资风险和市场接受度。同时,如何盘活闲置宅基地、吸引专业运营团队、打造有吸引力的品牌、拓宽稳定的客源渠道,都曾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资金缺口和专业人才缺乏也曾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实践队成员参观栗峪口村葡萄生产农地 周银秋摄 面对困难,村集体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一方面,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另一方面,积极对接政策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并采用“村集体+企业+农户”等合作模式,有效整合资源、降低风险。由村集体牵头,成功引进了“土锤咖啡”等品牌运营商,共同盘活了村内闲置房屋和土地资源。
如今,栗峪口村的多元业态已形成强大合力,“周末经济”、“节假日经济”效应显著。以“土锤咖啡”为代表的网红打卡点,结合文创市集、特色民宿、机车文化等,构建了独特的乡村消费场景,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业态的成功融合,直接带动了村民增收渠道的多元化:老村民通过房屋租金、劳务薪金、股权分红三重收益共享发展红利。数据显示,2023年,全村年综合经济收入已达600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2.39万元,较转型前实现质的飞跃。
山泡茶 周银秋摄
土锤咖啡 周银秋摄 土锤咖啡、山泡茶、“数字游民”社区等是西安市乃至全省新业态盘活闲置资源的典型案例,村庄及其后续的发展方向是实践队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此,王利军书记指出,栗峪口村未来规划主要聚焦于两点:一是多元化发展,二是品牌化发展。一方面,对入驻栗峪口村的新业态进行严格筛选,优胜劣汰,以盘活闲置资源,促进多元业态共同发展,进而促进村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继续打造栗峪口村特有品牌,整合各类业态,形成集群效应,提升栗峪口村整体知名度,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更好促进新老村民融合,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指导教师吴静同王利军书记交流 周银秋摄 如今的栗峪口村,白墙灰瓦的民居掩映于格桑花海,咖啡馆飘香与机车轰鸣交织,数字游民与原住民共唱村歌。从“靠山吃山”到“护绿生金”,从贫困合并村到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其蜕变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理念。未来,随着更多青年返乡创业,这条集体经济的创新之路将越发宽广。同时这次实践使队员们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理论与现实案例进行对照,既提高了调查研究、团队协作能力,也深化了对乡村振兴复杂性与长期性的认识。
作者:彭昊慈,朱诗瑜 来源:大学生之声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