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牵留守童,爱暖少年 ——兰州理工大学学子用爱书写留守儿童的梦想篇章
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活远走他乡,他们便成为了留守儿童 ,独自守望着成长。他们渴望父母的拥抱,期待在遇到困难时能有家人的依靠。但他们并不孤单,因为国家站了出来,用爱编织起一张温暖的保护网。一项项关爱留守儿童的国家公益项目相继展开,从生活的保障到心灵的呵护,每一个细节都被纳入关怀范畴。
山路迢迢,心无间。七月的东乡福利院,阳光炙热,“心光拾彩”实践队再次到来,这是他们践行“心火润心,筑梦东乡”承诺的第二年,与刚从北京游学归来的孩子们赴约。队员们一踏入院子,孩子们眼里便漾起藏不住的欢喜抿着嘴笑,悄悄往人身边凑。这一天,没有“留守儿童”的标签,只有被陪伴填满的时光,和悄悄在孩子们眼里生长的、叫做“希望”的光。

图为福利院小朋友刚与志愿者们见面时的场景[王骏科 摄]
京途载物归,童言向未来 福利院的小朋友刚从北京访学回来就被老师推到穿橙色志愿服的志愿者面前,有些害羞地打量着。老师问一个小姑娘北京好不好玩,她只嗯了一声,身后胆大的孩子却抢着说去了天安门、故宫,脸上满是幸福。自我介绍后,志愿者送上小玩偶、文具等礼物,又让孩子们在彩纸上写下梦想。大家争先恐后,有人想当医生、运动员,而马麦轩想成为解放军为国捐躯,让人动容。

图为志愿者所收集小朋友未来的愿望[杜骞 摄]
数字藏惊喜,笑声漫时光 活动室里风扇轻转,志愿者将写有数字的纸条叠成方块摞成小塔,准备玩数字炸弹。游戏开始,孩子们兴致勃勃,抽到“17”时,气氛紧张,中了的红布鞋小姑娘笑着表演了儿歌,赢得满室掌声。接着玩逢七必过,扎羊角辫的小丫头出错后,被鼓励再试一次。阳光透过窗缝洒下光斑,屋里满是数数声、笑声和错了后的吐舌声。有个小男孩故意拖长音逗大家,惹来“耍赖”的嚷嚷,却没人真生气,这脆生生的欢喜漫过了整个活动室。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做游戏的瞬间[杜骞 摄]
彩笔绘童心,巧手筑梦影 活动室里,彩笔排开如彩色的河,志愿者分发黏土。有人想用黏土捏天安门,志愿者拿出北京明信片,和孩子们一起创作:彩笔画屋檐,黏土做砖瓦梁柱。有人用绿泥做草地,也有人用蓝泥捏小河仿金水河。志愿者帮忙调整泥块,听孩子们说着各自的想法,彩笔添云朵,黏土变城堡、花朵和纸飞机。每抹颜色藏着好奇,每块黏土筑着梦想,志愿者温柔守护着这些小小的心愿。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一起画画,做手工[杜骞 摄]
乒乓挥活力,篮球映暖光 楼前空地上,亮蓝的乒乓球台边,志愿者和孩子们笑声不断。穿橙裤男孩追着球跑,志愿者轻挡逗他,满是欢乐。不远处篮球场上,志愿者抛球喊抢,孩子们像小鹿般奔去,球空心入网时,大家兴奋跳着欢呼。阳光照在孩子们红扑扑的脸上,喜悦与自豪洋溢,这温暖的画面成了福利院最美的风景。

图为志愿者带小朋友们运动的场景[杜骞 摄]
夕阳为福利院的院墙镀上金边时,孩子们把画着北京风景的粘土作品塞进志愿者手里:“这个给你,明年带新的来换。”这份稚嫩的交换,藏着孩子们对延续的期待,也映照着“心光拾彩”实践队的初心——他们深知,大学生社会实践从来不是一次性的邂逅,而是对国家育人政策的持续回应:用五育活动筑牢成长基石,用心理陪伴温暖心灵角落,让“政策”从文字变成孩子们手中的画笔、球桌上的欢笑、分享时的眼神。
作为第二年赴约的队伍,他们今日的陪伴,是对去年承诺的兑现;而“明年再来”的约定,则是对未来的期许。“心光拾彩”始终相信,当政策的温度通过一次次具体的实践传递,当“心火”年复一年地照亮东乡的夏日,孩子们的梦想定会在五育协同的滋养中,生长得更加茁壮。
撰稿:师国峰
初审:刘汉青
终审:蒲瑞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