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云端传声聚童声,笔墨赋能显担当

发布时间:2025-09-02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2025年7月17日至1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儿童关爱之家,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特色实践活动。作为团队线上组的成员,我负责活动的新闻报道与公众号制作工作,用文字捕捉课堂里的闪光瞬间,用平台传递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童真瞬间与教育温度跨越空间传递。
接到撰写新闻稿的任务时,我便与现场队员约定了“实时素材传输通道”——每节课后,他们会发来课堂视频片段、孩子们的经典发言与现场照片,而我则像一位“云端观察员”,在这些碎片化信息中提炼活动的核心脉络。
       7月17日的诗词课素材让我印象深刻。实践成员包佳敏用笛声引出《春夜洛城闻笛》时,一个扎着双马尾的小女孩说:“听到奶奶织丝绸的沙沙声,就像诗里的笛声,会想起家里的蚕宝宝。”这句带着盛泽丝绸之乡特色的联想,瞬间让“思乡情怀”有了具象载体。我在稿中将其与诗句解析结合,写下“当孩子们把异乡的熟悉声响与家乡的蚕桑、丝绸相连,唐诗里的乡愁便从千年之前的洛城,轻轻落在了江南的夏日课堂”,既保留了童真,又凸显了地域文化与古典诗词的奇妙共鸣。
次日劳动实践课的素材里,有段视频让我反复观看:实践成员卞富瑶教孩子们握锄头时,一个男孩不小心碰倒工具,急得眼圈发红,卞老师却笑着说:“锄头想和泥土贴贴呢,我们帮它站起来好不好?”这种温柔的教育方式,让“劳动教育”超越了技能传授。我在文中特意加入细节描写:“阳光下,孩子们的手掌沾满泥点,却在扶起锄头的瞬间,眼里亮起了比阳光更亮的光——那是对失误的包容,更是对成长的顿悟。” 为了让新闻稿兼具专业性与感染力,我严格遵循“5W1H”原则,开篇清晰交代活动时间、地点与主题,正文按“诗词熏陶—劳动实践—科学探索—团队协作”的逻辑递进,既展现课程的多元性,又暗合“认知—实践—探索—协作”的成长规律。
团队公众号“绿芽七彩行”是线上组的另一块主阵地。不同于新闻稿的严谨,公众号需要更贴近儿童视角的表达,我为此设计了“三维立体”传播模式:用文字还原细节,用图片定格瞬间,用互动连接情感。
      “课堂显微镜”栏目聚焦课程的趣味细节。报道实践成员褚佳钰的“植物私塾”课时,我没有单纯罗列知识点,而是以孩子的口吻写了篇《太空种子的旅行日记》:“我曾在宇宙里翻跟头,看到地球像颗蓝色糖果;现在我住进小花盆,要和穿背带裤的小朋友比谁长得快!” 配图选用孩子们播种时的特写:有的孩子把种子捧在手心轻轻呵气,有的踮着脚尖往盆里填土,辫子随着动作一甩一甩。这种拟人化表达让科学知识变得可触可感,推文发布后,有家长留言:“孩子看完拉着我查太空种子的资料,说要当‘植物观察员’。”
起初,我曾担心“线上”会成为参与实践的障碍,但两天的工作让我明白:距离反而能让我们更专注地捕捉细节。为了写好劳动课推文,我对比了5段现场视频,只为准确描述孩子们握锄头的姿势;为了呈现光影课的乐趣,我对着手机屏幕学做手影,才懂得“变出一只小狗”对孩子来说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线上组的意义: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是用文字搭建舞台的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云端被看见、被鼓励。
         这场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线上工作从来不是“隔岸观火”,而是用专业与真诚搭建桥梁。当新闻稿的铅字印在纸上,当公众号的图片点亮屏幕,我们传递的不仅是活动信息,更是教育的温度、童真的价值与成长的力量。而这份“云端守护”的经历,也成为我自己成长路上一颗饱满的种子,让我懂得:文字的重量,从来都在于它能承载多少真诚与热爱。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