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带到社区,智慧浇灌未来苗
发布时间:2025-09-02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2025年6月1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京市金磁社区,开展为期三天的志愿服务活动。本次活动以“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融合”为主题,团队精心策划了诗词鉴赏,红歌讲解,传统文化的解说和应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社区儿童带来了一场贯穿古今的文化盛宴,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助力其全面发展。
上午8时,团队负责老师进行了用时30分钟的开营仪式宣读,拉开了此次实践活动的帷幕。
开营仪式结束以后,上午9时,实践成员李小冉主讲了“畅游秦淮河”诗词鉴赏课,课程以杜甫名篇《泊秦淮》为核心,这节课采用“一步一景一讲解”的教学形式,带领小朋友们进行一场认识秦淮河及其历史的文化旅途。
课程开始,首先李小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我们流过南京的秦淮河,并由此引入《泊秦淮》这首诗,以填空的形式让同学们了解大致内容,同学们也积极踊跃的回答。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到了正式教学环节,李小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在诗人介绍环节,采取补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家国情怀。课程采用“读—品—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等方式,让孩子们体悟到诗歌的韵律感。在分析诗句时,李小冉让孩子们将自己融入到诗歌之中,用生动的语言,将“将烟笼寒水月笼沙”生动展现出来,让孩子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历史的秦淮河。对最后两句的讲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不但解释了诗文本意,更启发孩子们要有爱国之心以及要有忧患意识。
上午10时,“红船铸魂”革命文化课准时开始,由实践成员卢悦担任讲解小老师。课程以红船精神历史为线索,通过视频展示与互动问答,带领孩子们深入了解红船文化的起源,红船文化的发展,红船文化的价值所在。
课程伊始,卢悦用一段中共一大召开的背后故事的视频为指引,引入了红船精神这一话题,并从四个方面分析这一话题。他深入阐述了红船精神的由来,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红船精神的重要意义,红船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引导孩子们深刻理解红船精神在历史上的重要价值。最后,采用互动形式,让孩子们将精神记在心间。
下午,实践成员杜莉用创新的方式对南京又一景点乌衣巷的诗歌解读。为社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具风格的旅游历史文化体验。
杜莉同学并没有开始对诗歌背景进行解说,反而从诗歌本体进行解说,她化身一名乌衣巷的向导,一步一步地带领着孩子们观赏着古代繁华的乌衣巷,孩子们身临其境的游览着“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写。”的风景,享受着这场不同于上午的诗歌体验。
讲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杜莉采用别样的构思,用身边的事物通俗易懂的向孩子们介绍,讲解完以后,孩子们业或多或少的学会了这两句的作用。
最后,她揭秘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同时借用几个问题测试了孩子的课堂学习成果,孩子们既感受到了历史风景的美感,也学习了古今的对比手法,整节课堂完成了一个闭环。
活动结束,随后,进行了手工课堂。实践成员夏青文带领孩子们学习了中华传统非遗文化——脸谱文化,并且还带着他们学习如何绘制脸谱。课堂采取“知识讲解+手工制作”的模式,夏青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向孩子们介绍了这项非遗手艺,期间业会提出有关问题,孩子们都在踊跃的举手回答表现。课堂氛围也比上面几节课放松许多,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讲解结束,手工制作环节到了,其他实践成员分发材料,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画上专属于自己的独家脸谱,做自己的同时也有不少在帮助别人一同完成,几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在非遗文化的熏陶下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养。
从诗词韵味到革命情怀,从历史变迁到非遗传承,实践成员们都在努力付出,为社区孩子打开一扇不一样的求知窗口。第一天的活动不仅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素养,而且也更好传递“茵茵绿芽”团队的志愿初衷,为以后的志愿服务提供了较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