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墨为尺,筑实践之窗
发布时间:2025-09-02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参与团队实践的这段时间,我主要负责宿迁、苏州(吴江及太仓 )、南京片区的活动通讯稿审核,这一工作看似流程化,实则需要在格式规范、文字细节上反复校准,每一处标点、每一个标题格式,都藏着对实践成果的郑重呈现。
最初接触的是宿迁片区的稿件,这是我开启通讯稿审核工作的第一步。审核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格式规范上。明确要求通讯员姓名需统一置于文章结尾处,因为这样的排版能让稿件结构更清晰,信息呈现更有序。同时,严格把控内容,避免抒情性对话类内容过多喧宾夺主,这类内容会打乱稿件传递实践信息的节奏。对于图片说明,规范为“图片内容。姓名(空格)供图” ,每一次细致地标注修改点,都是在为通讯稿搭建清晰的“框架”,让原本可能零散的稿件变得规整起来。这一过程,也让我深刻意识到格式规范是通讯稿有效传递信息的基础,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以严谨的态度把关。
参与苏州片区通讯稿审核时,需分别处理太仓和吴江区域的稿件。二者在格式规范、内容逻辑维度,有着各异的调整方向。
审核太仓地区稿件,聚焦格式规整与统一。从标题排版的调整,到图片说明的细化、通讯员信息的补充,再到标题样式、主语称谓的规范,每一步都在梳理文字呈现的秩序。逐字逐句比对中,我愈发懂得格式标准统一的意义——它是读者顺畅阅读的前提,能让稿件信息有序流转,避免因格式杂乱干扰内容传达。
吴江片区的稿件审核,是对格式与内容逻辑的双重梳理。处理标题、图片、结尾等基础格式,同时调整活动段落衔接,补充合照收尾语句,让我意识到通讯稿需兼具“外在规整”与“内在流畅” 。格式正确让稿件“好看”,逻辑顺畅使内容“好读”,每处细节都关联着读者对实践活动的感知,容不得懈怠,也让我学会从整体到局部,全面考量文字传递信息的有效性。
南京片区的稿件审核,重在平衡内容准确性与团队形象。规范开头表述,纠正活动名称误读,调整结尾表述,统一主语、称谓,细化图片说明,修改展望语句等,每一步都在雕琢团队实践的“文字名片” 。这让我深知,通讯稿里的每处表述,都承载着团队实践的真实样貌与精神内核,必须精准、严谨。既要如实还原活动,又要传递团队价值,借文字搭建起外界了解实践的桥梁,让团队付出与收获,通过规范且有温度的文字被看见、被理解。
回顾这段从宿迁到苏州、南京的审核历程,不同片区的稿件内容各不相同,审核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核心都是用格式规范、内容精准的通讯稿,记录实践足迹。每一次修改标注,都是与撰稿同学的“文字对话”,我传递规范要求,他们也让我看到对细节的重视,这种互动促进了彼此对通讯稿质量的追求。每一次梳理逻辑、纠正表述,都是在加深我对实践意义的理解——我们开展实践活动,不仅是做实事,更要用文字留存价值、传递温度,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通讯稿审核看似是在“挑错”,实则是在共同打造实践成果的“展示窗口”。在这个过程里,我学会了严谨,对待每一个格式细节、每一处内容表述都不敢放松;学会了沟通,清晰准确地把修改意见传递给撰稿同学,也倾听他们的创作思路;更学会了对团队工作的敬畏,明白自己的工作环节虽小,却关乎整个实践成果的呈现。这些收获,也将成为未来参与实践、协同工作的宝贵财富,让我更懂如何用文字为团队“发声”,让实践的价值被看见、被铭记,在今后的团队工作中,以更专业的态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