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心,山大星光照亮黔行路
发布时间:2025-08-29 关注:
来源:山东大学“助力黔行”团队
携手同心,山大星光照亮黔行路
清晨九点的阳光刚洒向黔西北高原的土地,贵州省赫章县金银山少儿活动中心里早已充盈着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和山东大学“助力黔行”志愿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
活动中心教室中全部120余位小学阶段的儿童中,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在图书角教室跟着志愿者老师一起感受“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松风。觉耳中别有不同。”的诗词风韵;三四年级的孩子们在舞蹈教室随着志愿者老师的钢琴声舒展身体,在舞蹈中展现自己的童真童趣;五六年级的孩子们在多媒体教室听从志愿者老师的指导,小心地为STM32单片机电路板接上导线,再通过编程点亮流水灯……
贵州省赫章县是重要的彝族同胞聚居地之一,同时也是全国最后脱贫的九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其辖区内的金银山街道和汉阳街道有着近两万名易地扶贫搬迁家庭群众。群众搬迁后,有了新家园和新工作,但家里的孩子在课余“如何管”“如何学”,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新社区的教育环境又成了难题。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要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翌年,10名山东大学贵州籍学子组队赴贵州偏远地区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并成立了长期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公益组织春晖社。2020年,赫章县金银山街道的赵灵虎,在党和政府、学校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大学。然而,正是因为感受过温暖和好政策,所以赵灵虎想努力地传递这份温暖。因此,在入学后,他第一时间选择加入了春晖社,从山东大学2018级贵州籍本科生苏旭和山东大学2019级贵州籍本科生车虎的手里接过山东大学贵州籍学子服务贵州的接力棒,从本科一年级的寒假开始参加反哺家乡的支教活动,并于2021年作为发起人与其他贵州籍学子创建了山东大学“助力黔行”志愿服务队,致力于长期帮扶家乡赫章县的孩子。2022年,山东大学2021级贵州籍本科生谭重阳接任队长一职,并在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指导下,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队伍建设,带领团队立足赫章金银山,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打造“支教+”多维项目,开始“黔行人”扎根赫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线、服务基层建设4年的故事。到今天,“助力黔行”团队已经发展成为包含全国17个省份籍贯和文理工医多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在每年寒暑假坚持面向赫章县贫困家庭和少数民族家庭儿童开展志愿支教和社会调研活动,已累计服务1167名儿童。
今年7月,“助力黔行”继续“黔行路”,24名山大的志愿者从山东来到赫章,书写新的志愿故事。
课程赋能:多元滋养的拔节生长
“老师,你看我画的京剧脸谱!”小学四年级的钱娅迪举着色彩鲜艳的绘制作品,兴奋地跑到志愿者王鸿面前。这个暑假刚开始时,她还羞于在人前讲话,后来被选为中年级的班长,她不仅能像现在这样大方展示作品,还能帮助老师维持课堂秩序。
在“助力黔行”的课堂上,令人欣喜的变化时刻发生着。而变化背后,是志愿者们的巧思与汗水。
基础课也能玩出花。数学课上,秦瑞琳带领孩子们做起了手指舞,低年级的孩子们跟着节奏摆动小手,很快就分清了左右;作文课上,王馨晨让孩子们化身草木山川,编织出一个个奇幻故事。曾经觉得写作文枯燥的陇梦婷,现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作文课,她说:“原来写东西可以这么好玩,我想把家乡的山和水都写进故事里。”
素质拓展课点亮七彩假期。本次“七彩假期”系列课程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多元潜能。在张子涵的简易风筝制作课上,孩子们学会了分工协作,看着自己做的风筝飞上天空,小脸上满是自豪。在“两弹一星”课程上,黄俊豪用生动的故事讲述先辈们的奋斗史,当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画出“蘑菇云升空”的场景时,爱国情怀已在他们心中悄然扎根。
最让孩子们着迷的,还是充满学科特色的课程。电路小课堂上,钟浩然把电路板比作人体,“电源是心脏,芯片是大脑”,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法学启蒙课上,罗木紫曦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法律知识。能源环保课上,杨雅茹讲“一度电的旅程”,结合贵州的水电、风电,让孩子们知道了原来电是这样来的,杨志颖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妈妈:“我们要节约用电,保护大山。”
“我家孩子现在回家会给我们讲电路原理,还会提醒我们要遵守法律,像个小老师一样。”一位家长笑着对志愿者说,眼里满是欣慰。
更让家长们惊喜的是,孩子们的视野变得开阔了。有人说长大后要造出更智能的机器人,有人立志要保护家乡的环境,还有人在非遗课堂上爱上了彝族刺绣,说要把家乡的美传出去。
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改变,却有千万朵小花在悄悄绽放——这就是“助力黔行”团队用支教授课谱写的成长诗篇。
星光课堂:扎根基层的山大力量
“比如咱们山区的果园,如果用机器人来巡检,既能减少人工成本,又能精准监测果树生长情况,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在位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汉阳街道的赫章县一中的录播教室里,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超群教授正为赫章县的中学生代表讲授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知识。赫章县许多扶贫搬迁家庭的中学生能考入与山东大学同层次的大学已经很不容易;在他们的义务教育阶段,更少有接触到高等院校和前沿科技的机会。
“我们已经支教四年了,仅仅帮助他们学习中小学知识肯定不够,让他们开拓眼界和向往好的大学更重要。”在谈及“助力黔行”的未来发展时,第二任负责人谭重阳多次提到。
在今年,“助力黔行”结合赫章县缺乏科技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携手山东大学机器人中心王超群教授团队,依托专业的机器人设备和丰富的科普教育经验,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第一期“星光课堂”:赫章县的中学生也能和山大学生共上一堂课,也能体验山大的科技所带来的力量。
“老师,机械狗能爬山吗?”“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它会自己‘想办法’吗?”“星光课堂”上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的问题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有的同学甚至大胆设想:“能不能让它帮我们背书包、送作业?”面对这些充满童真却又暗藏巧思的想法,王超群教授逐一耐心解答,还笑着鼓励大家:“这些想法都很棒!现在的技术或许还做不到,但你们的想象力就是未来科技的种子,只要坚持探索,总有一天能实现。”
山大的控制学院在科研上讲求软硬件结合,在基层的帮扶上也更讲求教育的“软件”和资源的“硬件”协同发展:今年,“助力黔行”同时联引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向赫章县捐赠了6台机器人设备;又在山东大学图书馆和山东大学离退休工作处等单位的支持下,联合贵州省山东大学校友会共同向赫章县捐赠了2500余册图书。“我们下一步的想法是逐步在赫章县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山大科技角’和‘山大图书角’,这样即使在山大的师生离开赫章后,赫章的老师和学生也能受益于我们留下的资源,为赫章县的孩子们汇聚来自山大的点点星光。”在活动结束时,志愿者秦瑞琳曾这样告诉赫章县一中的老师。
非遗文创:民族文化的创新实践
“这太阳纹要绣得匀,才像咱乌蒙山的日头那样暖。”金银山街道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王晓燕老师在为“助力黔行”团队的志愿者们演示彝绣时这样说道。
“助力黔行”在赫章金银山四年多的活动历史中,山大的师生不仅与当地易地扶贫搬迁家庭的孩子们共同成长,更醉心于当地丰富的彝族刺绣和服饰非遗文化。团队深深扎根这片沃土,循着针线的温度,一次次叩响松德英、杨晓燕等彝族绣娘的家门。记得第一次走进杨晓燕老师的绣坊,阳光透过木窗洒在绣架上,她指尖的银针在靛蓝土布上翻飞……正是这样的相遇,让志愿者们决心把彝绣带给孩子们——每周三的非遗课堂上,孩子们围坐成圈,跟着绣娘学穿针引线,马上要上初中的张胡淳总把绣到一半的八角纹手帕塞进书包,她说“要绣好给在外打工的妈妈寄去”。
当看到孩子们的绣品渐渐有了模样,队员们开始思考:如何让老手艺走出大山?2025年2月,团队联合山大此山文创工作室开展了彝绣非遗文创公益项目:将课堂上收集的纹样灵感化为设计稿。“羊角纹”爬上帆布包的布面,“火纹”跃入手绳的结扣,这些带着山间灵气的文创,由绣娘们制作后推向市场,文创产品的销售额可继续帮助他们脱贫增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助力黔行”团队做的,就是把历史文化的针线与新时代的潮流缝在了一起。今年7月,依托彝绣公益项目,此山文创工作室更帮助赫章县成功设计了向台盟中央献礼的“台盟中央帮扶赫章20周年”绣品,让这一份饱含乌蒙山彝族群众质朴感激之情和上千年深厚彝族文化的作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从课堂里的一针一线,到货架上的文创产品,再到送入中央的精美献礼,这份坚守既让彝绣在孩子们的指尖延续,又为乡亲们铺就了增收路。而更珍贵的是,当山大学子的青春与彝族文化的斑斓相遇,便织就了民族团结的经纬,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绣出了中华儿女共筑家园的温暖底色。“助力黔行”团队不单单希望为金银山添一份教育的砖瓦,更希望这里延续千年的民族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和未来。
四载黔行路,拳拳赤子心。“助力黔行”团队的故事,是山大学子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勇担责任、奉献青春的生动体现。点点星光,终成璀璨星河;千年彝韵,滋养振兴沃土。展望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助力黔行”的脚步将更加坚定,带领更多山大青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加壮美的青春华章。
扫一扫 分享悦读